論魏爾倫對卞之琳持歌風(fēng)格的影響
(作者未知) 2010/8/27
論文關(guān)鍵詞:魏爾倫 象征主義 古典詩詞
論文摘要:卞之琳詩歌風(fēng)格的形成受中西詩歌多種風(fēng)格和元素的影響。法國象征主義派就是其中一個元素。本文主要分析了法國象征主義詩派代表魏爾倫對其詩歌風(fēng)格的影響,通過分析不僅有助于我們更精確的把握和了解卞之琳的詩歌,對于在經(jīng)濟全球化、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中國新詩如何學(xué)習(xí)借鑒西方,又不失自已的風(fēng)格特色也不無稗益。
中國的新詩一開始就受到西方詩歌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西方象征主義詩潮于20年代傳人中國,以李金發(fā)、穆木天為代表的早期象征派詩歌運動在上個世紀(jì)二十年代的中國詩壇可謂盛極一時。三十、四十年代成長的一批詩人如艾青、戴望舒等人都直接或間接受過西方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卞之琳也不例外。卞之琳詩歌具有明顯得西方現(xiàn)代現(xiàn)代品格,比如他詩歌中常用的戲劇化手法、對照手法、具有復(fù)調(diào)風(fēng)格的對話模式、對事物間相對關(guān)系的思考以及借事、借物冷抒情的氣質(zhì),同時又繼承了中國詩歌長于抒情的傳統(tǒng),有中國古詩詞的意境筆法。正是他詩歌具有得這種特點,所以他被譽為“化歐、化古”“中西合璧”的詩人。
法國象征派詩人中除了波德萊爾對卞之琳的影響外,魏爾倫是另一位在卞之琳執(zhí)起詩筆之初就給予其影響和啟發(fā)的法國象征派詩人。卞之琳說嘆長途》這一首寫北平效區(qū)的詩,是有意按照魏爾倫一首無題詩的整首各節(jié)的安排!睋(jù)張曼儀考證,這首無題詩就是魏爾倫《遺忘之歌》的第八首。許多評論者也述及魏爾倫對卞之琳的影響,可參見張曼儀《卞之琳著譯研究》、江弱水《卞之琳詩藝研究》等著作,本文不再贅述。筆者在此想補充一點:卞之琳曾在1932年譯尼柯孫《魏爾倫與象征主義》一文,并在譯文前加了一段按語“其實尼柯孫這篇文章里的論調(diào),搬到中國來,應(yīng)當(dāng)是并不新鮮,親切與暗示,還不是舊詩詞的長處嗎?可是這種長處大概快要—或早已—被當(dāng)代一般新詩人忘掉了”。所謂的“暗示”就是尼柯孫所說的魏爾倫“兩種處理景物的手法”;所謂的“親切”則是針對魏爾倫慣常使用的意象而言。作為卞之琳個人詩風(fēng)的恒久標(biāo)志的“親切”風(fēng)格顯然與魏爾倫的啟示有關(guān)。以下將從這兩個方面來加以闡述。
一、兩種處理景物的手法
魏爾倫詩歌的杰出之處正在于他對景物的處理。景物在魏詩中不再是情感的陪襯、戲劇事件的背景,而是“最敏銳、最美妙的表現(xiàn)感覺的空間”。這種做法顯然與中國古詩詞所追求的人與物化、情與景融,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興象超逸的境界是一致的。卞之琳曾在1932年譯尼柯孫《魏爾倫與象征主義》一文,他也見出了魏爾倫詩歌與中國古典詩詞的相似之處,可以說,魏爾倫是與中國古典詩詞共同結(jié)合著對卞之琳發(fā)生影響的。
在《魏爾倫與象征主義》一文里,尼柯孫認(rèn)為魏爾倫處理景物有兩種方式:一是善于抓住稍縱即逝即景而生的感觸,二是以景物來唱和心情。而這兩種處理景物的方式頗類似于中國古詩詞中的“比”“興”手法。關(guān)于“比”“興”的界定中國文論界莫衷一是。按照葉朗先生的說法,興是物在心先,心因物所觸所感而生情,在觀物之前心中并無某種特定的情感(情緒),觀物之時因物激發(fā),突然產(chǎn)生了某種感情,這是“興”。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開始時并沒有悠然自適之情,而是在采菊的過程中,不經(jīng)意間抬頭望見南山,因南山的觸動自胸懷中涌出,佳句也隨之自然而然涌自肺腑。這不正是尼柯孫所說的“稍縱即逝即景而生的感觸”嗎?“比”則與“興”相對,是心在物先,心已有情,而索物托情。在觀物之前,詩人已有了某種特定的感情,帶著這種感情去觀物以尋求合適的景物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使物皆著“我”之色彩。這是“比”。如李清照的《聲聲慢》,詩人在觀物之前已有了一片凄凄慘慘的心情,因此,所觀之景物“滿地黃花堆積……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都染上一片哀凄之情。這不正是尼柯孫所說的“以景物來唱和心情”嗎?魏爾倫的詩歌隨手掂來都可見出這種情景交融的特色,試看以下詩句:
微弱的晨曦
將夕陽那樣
恢恢的憂戚
灑向了四鄉(xiāng)
—(魏爾倫《夕陽》)
詩人以憂戚之眼觀物,只見夕陽、晨曦也染上了憂戚之情,因而才會將“飯愜的憂戚灑向四鄉(xiāng)”,這是典型的索物托情,是尼柯孫所說的以景物唱和心情;《希望像牲口圈的麥草在閃耀》亦是如此。光從詩名我們就可以看出,詩人先是心中有了希望,然后再把希望比喻為麥草,再寓情于景,借景物把心中的希望表達出來;再看《我不知道為什么》,詩人一開篇就寫道:“我不知道為什么/我的愁苦的思想/扇動不安而狂熱的翅膀在海上飛翔。”直抒胸臆,點明滿腔愁苦,接著索物托情,把愁苦外化為海鷗:
像憂郁中翱翔的海鷗,
我的思想緊隨著浪潮,
在各種風(fēng)向之中飄搖,
海浪傾斜,它也斜里兜,
在憂郁中翱翔的(未完,下一頁)
|
|
相關(guān)專業(yè)論文
|
|
推薦專業(yè)論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