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現(xiàn)狀調查--以河南幾所高校為例
(作者未知) 2010/8/28
(接上頁)研等活動促進學生對非遺的了解和思考,邀請民間藝人展示剪紙、木版年畫等絕技。以非物質文化保護協(xié)會為依托開展的各項非遺保護活動在校園內掀起了師生關注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
(三)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系列活動,探索校園文化建設嶄新模式 。
學校可以以6月13日“文化遺產日”為契機舉辦“保護文化遺產活動周”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圖片展覽、戲劇表演藝術家專場講座、保護文化遺產簽名活動等多種形式,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及有關知識。同時,邀請民間藝人或非遺傳承人到學校開辟藝術家大講堂,在增強高校師生傳統(tǒng)文化審美情趣的修養(yǎng)、形成深厚的文化內涵的同時,使其進一步了非遺保護的必要性與緊迫性,自覺承擔起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的責任。
(四)扎實推進社會實踐活動,深度挖掘實踐育人功能。
組織學生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進行調研,通過實地走訪、個例調查、統(tǒng)計對比、錄音采聲、實地攝像記錄等多種形式進行非物質文化的宣傳、保護工作。同時,將這些傳承基地定為學校的社會實踐基地,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長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相關的調研和保護。
以河南師范大學為例,組織非遺保護調研服務團開展社會實踐,對具有地域語言差異性的戲曲資料尤其是殘破手抄劇本進行錄入整理,利用現(xiàn)代科技對年代久遠的珍貴唱本進行保存;身體力行學唱戲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走訪老藝人,搜集相關信息,建立藝人檔案。他們的實踐活動受到中國新聞網(wǎng)、中國教育在線以及河南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參加暑期實踐的師生還曾參與中央電視臺 “百科探秘”欄目策劃拍攝專題片《巨鞭起舞》、《糖人奇緣》、《小村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五)推進大學生科技學術活動,形成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體系。
引導、支持和組織學生多渠道開展以非遺為對象的學術研究,增強高校學生對非遺的關注度。引導學生以參加有關非遺的科技學術活動,在推進非遺保護進程的過程中,還能增強他們對非遺保護的理性認識。
河南師范大學師生積極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課題組,完成相關研究項目三十多項,其中包括國家級項目4項,錄制民間藝術音像資料上萬分鐘,收集整理民間戲曲劇本一百多本,形成了科研創(chuàng)新研究與非遺保護和教育相互促進,共同推進的良性發(fā)展局面。
(六)設置非遺課堂教育課程,夯實理論學習基礎。
目前,高校課堂上鮮有非遺教育類的課程,從事非遺教育與研究的師資隊伍也嚴重匱乏,非遺教育課程教材體系的編寫等問題都是需要給以充分考慮的問題。教育主管部門應充分考慮非遺保護工程的迫切需要和社會對非遺專業(yè)人才的實際需求,促進高校人文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相結合,由單一學科向多學科、交叉學科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吳立崗主編:《教學的原理、模式和活動》,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鄭培凱:《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7
【3】翁敏華. 論大學應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04)
【4】丁永祥:儀式的力量——豫西北民間祭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關系調查研究,民族藝術,20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