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崗的大學教育思想及治校實踐
(作者未知) 2010/8/28
(接上頁)大學的辦學走向,時至今日山大仍受惠于此,F在中國海洋大學“強化發(fā)展特色,協調發(fā)展綜合,以綜合強化特色,以特色帶動綜合”的辦學方針和華崗當年為山東大學制定的發(fā)展思路一脈相承,可見一個大學校長對大學的定位設計是多么的重要。
大學校長能否領導好大學,首先取決于他能否為大學的未來設計作出正確的選擇。對學校的準確定位是辦好大學的第一個基本準則,定位決定了大學的規(guī)格和模式,也決定了大學發(fā)展的方向和目標。但是,這種規(guī)格和模式要根據學校發(fā)展的歷史和現實條件來選擇確定,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可能在所有學科、所有領域都要領先。在大眾化教育階段,高等教育機構將多樣化,與之相適應的質量標準也將多樣化。粗略劃分我國的太學層次與類別,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普通大學、?茖W院和職業(yè)學院等。大學校長應當在客觀分析自己學校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學校有清醒的認識,在辦學治校的理念上能立足本位、堅持特色,有所為,有所不為。潘懋元先生提出的高等教育多樣化的質量觀對大學的辦學理念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在高等教育領域的趨同現象,一味求大求全,不顧學校實際,都要辦研究型大學、一流大學,都要上博士點,是不符合高等教育規(guī)律的。一所大學只要能辦出特色,即使沒有多少博士點,不是研究型大學,也同樣能夠在社會上立足。
3.大學工作要以教學和教師為中心
華崗校長在其治校實踐中,始終把教學和教師放在中心地位。山東大學與華東大學兩校合并后,華崗認為“大學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培養(yǎng)目標問題”,并進行了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他認為,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所以當時教學改革措施都是經過教師反復討論通過的。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他提倡名教授承擔更多的課程,以使學生受到名師的熏陶,當時山大有名的教授、專家都在教學一線,很多人教授一年級的基礎課,深受學生的歡迎。
華崗認為辦好大學的關鍵是靠一批學識深厚的著名教授,因此他延攬了一大批著名的學者來山大任教,象文史哲學科的陸侃如、高亨、蕭滌非、馮沅君、殷孟倫、丁山、楊向奎、童書業(yè)、張維華、鄭鶴聲、王仲犖、趙儷生、黃云眉等都是當時中國學術界的精英,理科的李先正、郭貽誠、王普、童第周、劉椽、曾呈奎、王祖農、陳機等在自然科學領域都卓有建樹,這些人中的相當一部分,是5O年代初華崗任校長時加盟山大的。華崗為教師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生活、教學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才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下,華崗敢于承受壓力,盡其所能保護教師,在山大歷史上傳為佳話。當時的山東大學聚集了眾多學術大師,與華崗校長的以教學和教師為中心的治校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一流的大學要有一流的大師,大學工作要以教學和教師為中心,這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教師是大學辦學的主體,大學依賴教授而存在,教師是大學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決定者,是優(yōu)良學風的倡導者,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是大學聲譽的創(chuàng)造者,所以我們可以說以教師和教學為中心是大學實行民主化管理的基礎,也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基點,是大學校長治校理念中的核心因素。
強調教師和教學在大學組織中的中心地位,不可能不涉及大學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存在的一個現象——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矛盾。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大學規(guī)模迅速擴充,組織結構日益龐大,隨之而來的是管理層次的增加,大學的管理變得困難。這時候,強調效率的科層制管理模式就成為了有效的管理選擇,行政權力得以加強,有利于提高大學組織的運轉效率,但同時行政權力有可能泛化,學術權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存在行政化的傾向,從長遠來看,這并不是一個值得樂觀的趨勢。近年來,學術界關于此話題的論述頗多,其中謝安邦教授提出的“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適當分離”,“權力中心適當下移”及“權力適當分散”的原則較有影響,[9]同時如健全加強教代會制度、校務委員會制度、學術委員會制度等措施,也都有助于改變目前高校內部學術權力過于弱小的局面。
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矛盾經常使我們的大學校長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同時如何在兩者之間進行協調和平衡,又是大學校長在治校中不可回避的挑戰(zhàn),華崗在半個世紀前的實踐也許會引起我們更深的思考。
4.倡導學術自由
華崗擔任校長時期的山東大學,學術研究氣氛濃厚,學術氛圍寬松,教師、學生都可以自由地開展學術爭鳴,這與華崗校長倡導學術自由的治學方針是分不開的。他認為,學術上的派別是相對的,每個學科的教師,即使主張不同,若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應該讓他們生存和發(fā)展;沒有大膽創(chuàng)造的精神,就不能推動科學前進;如果沒有自由的批評,沒有不同意見的爭論,任何科學都是不能發(fā)展的。他創(chuàng)辦了《文史哲》雜志,作為學術研究和爭鳴的陣地,以開展學術民主和百家爭鳴的風格在國內“開風氣(未完,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