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護理路徑在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病人的實施
(作者未知) 2010/8/30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 全髖關節(jié) 置換術
我科從2006年12月~2009年12月共收治人工全髖關節(jié)手術治療病人71例,均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全程護理,效果良好,F(xiàn)將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病人按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71例,男29例,年齡22~71歲;女42例,年齡31~69歲,平均年齡52歲。其中骨性關節(jié)炎25例,炎性關節(jié)炎22例,股骨頭壞死24例,全部病例術后恢復良好,無一例感染及脫位,術后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功能恢復,除1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臥床20年術后可坐輪椅戶外活動外,其余70例均可從事日常生活、參加低強度體力運動。
2 術前護理
2.1 制訂臨床護理路徑計劃 病人入院后護士長、責任護士、康復護士制訂護理計劃,根據(jù)入院評估,讓病人與家屬共同參與,對病人采取切實可行的護理措施。
2.1 心理護理(1)向患者和家屬解釋手術的必要性;(2)講述我科的技術及設備力量雄厚,在治療和護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經(jīng)我科手術治療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3)請做過手術的患者講述親身感受或由我們講述給病人聽,使患者在心理上有充分準備,能夠配合手術,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4)告訴家屬除手術是必要的外,家屬在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影響是更重要的一面,通過家屬來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2.2 術前準備 (1)告知病人術前幾大常規(guī)檢查的必要性;(2)生活習慣訓練,練習床上大、小便;(3)呼吸功能訓練,指導病人床上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利于痰液排出;(4)手術前一天備皮,手術區(qū)消毒并無菌包扎;(5)術前教會病人使用雙拐的方法以及掌握康復訓練的方法。
2.3 抗生素的應用 遵醫(yī)囑在術前2小時靜脈輸入廣譜抗生素,使組織達到有效濃度,從而達到控制感染的發(fā)生。
3 術后護理
3.1 全麻術后按全麻常規(guī)護理。
3.2 體位護理 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外展20~30°。雙腿之間放一軟枕或楔形泡沫支具,患肢與健肢彈力繃帶綁在一起,一同平移身體后一起翻身,避免側(cè)臥位,以防髖關節(jié)脫位。
3.3 引流管護理 保持負壓引流管通暢及負壓狀態(tài),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及量并做好記錄,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
3.4 疼痛 術后72小時疼痛較劇烈,使用PVC止痛泵或止痛藥,保證病人充分休息。
3.5 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 除主動下肢肌肉的等張、等長收縮外,使用靜脈循環(huán)泵每日兩次,每次30min,或者穿高筒彈力襪,促進下肢靜脈回流。
3.6 做好基礎護理 預防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
3.7飲食護理 術后禁食6h,清醒后可進流食。術后1~2d可進半流質(zhì)飲食;術后5d可進食普通飲食。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且富有營養(yǎng),以增強抵抗力。
4 康復訓練
4.1 下肢功能鍛煉 (1)麻醉清醒后康復師即可指導病人進行踝泵活動,5~10min一個療程。踝旋轉(zhuǎn)動作,每日3~4次,5組/次;(2)術后第2d,可取半臥位。下面3個動作3~4次/日,每次10組。貼床屈膝,收縮臀部肌肉,維持5s;下肢外展滑向外側(cè)再收回;(3)直腿抬高,術后第3d即可開始練習,維持5~10 s。根據(jù)情況,逐漸增加活動次數(shù),屈髖不能超過90°。
4.2 離床活動 骨水泥型假體術后數(shù)小時即可下地負重,生物型全髖術后6~8周患肢可逐步負重,康復師應在身旁指導。站立平穩(wěn)后借助步行器或雙拐行走,避免摔跤。
5 出院指導及注意事項
5.1 出院指導
5.1.1 術后繼續(xù)下肢功能鍛煉。
5.1.2 如出現(xiàn)髖部疼痛加重;小腿或大腿腫痛;切口區(qū)非正常紅、腫、熱或有分泌物,呼吸困難,體溫超過38.5℃,要及時就診。
5.1.3 術后牢記體內(nèi)有人工關節(jié),為防止感染,每次牙科治療前先用抗生素并定期復查,3-6個月或遵醫(yī)囑。
5.2 注意事項
5.2.1 術后2個月避免側(cè)臥,特別患側(cè)臥位,2個后月開始負重;6個月避免內(nèi)收內(nèi)旋及外翻。
5.2.2 坐位時雙膝分開,不要把患肢架在另一條腿上,同時不要坐矮凳子,不要下蹲。
5.2.3 轉(zhuǎn)身時雙足及身體一起轉(zhuǎn);上樓時先邁健肢,后邁患肢,下樓時相反。
6 體會
通過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護士主動與病人溝通,隨時進行健康教育,鼓勵病人主動參與醫(yī)療護理行為,滿(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