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yè)學校師德建設與發(fā)展綜述
(作者未知) 2010/9/22
(接上頁)定的轉機,然而政治氣候的急轉直下使教育上的轉機很快就夭折。第二次拯救的努力是鄧小平在1975年初開始以副總理的身份主持黨和政府的日常工作時作出的。對于教育,他認為通過整頓,要讓學生好好讀書,成為合格人才,為社會主義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但是這次努力依舊以失敗而告終。由于“革命”的需要正常的德育工作被擠到了邊緣,師德建設處在停滯階段,呈現(xiàn)無人抓、無人管現(xiàn)象。
(三)學校德育的重建階段(1977 — 1994年)。
1976年歷經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鄧小平指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编囆∑降拿鞔_導向為教育的重振旗鼓鋪平了道路。1978年開始學校德育很快走上正軌。中央不斷通過頒布文件的形式對學校德育進行規(guī)范。1980年四月,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發(fā)文,強調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需緊密結合為“四化”培養(yǎng)人才這個中心來進行。1985年8月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改革高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將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背景中,體現(xiàn)了為適應社會轉型德育也面臨調整的緊迫處境。1989年江澤民在國慶40周年大會上指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在這一思 想指導下,1993年制定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提出:“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學生,把堅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睘槁鋵嵾@一要求,次年中共中央接連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愛國主義實施綱要》這兩個事關德育的重要文件。
從學校德育的形勢看,這一階段無疑是卓有成效的。學校德育的目標、課程、管理、隊伍建設在大量中央文件的規(guī)范下得以復蘇并迅速在高、中等和普通教育體系中得到了鞏固。這一階段,學校德育工作呈現(xiàn)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師德建設亦呈現(xiàn)出重建后的蓬勃發(fā)展態(tài)勢,在繼承傳統(tǒng)師德“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基礎上,亦出現(xiàn)了與社會經濟和政治發(fā)展相關聯(lián)的“嚴于律己、廉潔從教”特點。
(四)職校德育的發(fā)展階段(1995年至今)。
對學校德育來說,1995年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年份,建國以后第一個專為高校德育度身定制的全方位、系統(tǒng)性的國家標準——《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在該年11月被正式推出。這份早于《高等教育法》三年亮相的《德育大綱》,其獨立誕生本身就顯示了德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獨特而重大的意義。它標志著高等教育及其職業(yè)教育步入法理化、自主化全新的年代。1995年“文化素質教育”興起。文化素質教育和德育的關聯(lián)在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正式突破了原先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狹隘范疇,才使得它能夠進入到文化素質教育的廣闊空間。
職校德育從內容到形式上的擴展化,使其在90年代中期開始呈現(xiàn)出一種新氣象,社會實踐和心理咨詢作為職業(yè)學校德育在空間上的拓展與深度上的挖掘,使師德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工作更加繁榮。面對這種“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學校德育作出了適當調整便是必需的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04年8月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這份《意見》保持了既往學校德育的“基調”,即強調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重申了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三進”(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門在精練、突出必須掌握的政治、思想、道德價值觀的同時,決心強化學校德育途徑與方式的改革,以增強德育的實效。師德特點呈現(xiàn)出:依法執(zhí)教、廉潔從教、愛崗敬業(yè)、教書育人、熱愛學生、為人師表、嚴謹治學、銳意創(chuàng)新、團結協(xié)作、尊重家長的特點。職校教師以多種多樣的形式,立足本崗,崗位建功,以高尚的師德引導人,以淵博的知識教育人,無數(shù)的名師和標兵被表彰、被稱頌,良好的職校師德建設結出了豐碩的成果,遍及在各行各業(yè)的職校學生不斷被社會和各界認可,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棟梁。
參考文獻:
[1],王榮德,《新世紀教師道德教育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6
[2],李春玲,《教師職業(yè)道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1
[3],傅維利,《師德讀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4]衛(wèi)榮凡,《高校教師師德自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8
[5]王輔成,《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2
[6]朱煒.《文化領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