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郭沫若的散文創(chuàng)作
(作者未知) 2008/10/11
(接上頁)記述中間以大量挽詩、挽詞、挽聯(lián) , 表達了對這位抗日的進步音樂家的深切悼念和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仇視。由此可見 , 《入幽谷》圍繞主要題旨充分展開了多種手段 , 一會兒侃侃議論 , 一會兒縱情抒發(fā) , 一會兒記事寫人 , 一會兒勾勒描繪 , 一會兒作詩填詞 , 充分表現(xiàn)出筆法的靈活多變。郭沫若這種靈活的筆法 , 并非只見于個別篇章 , 而在他的散文中隨處可見!堕L沙喲 ! 再見》既有敘事 , 亦有描寫 , 還有議論 , 更有抒情 , 充分表達出郭沫若希望收復失地 , 趕走侵略者的愛國深情;《在轟炸中來去》、《前線歸來》熱烈明快 , 直抒胸臆 , 既有熱情洋溢的頌贊 , 又有慷慨激昂的吶喊;《小品六章》、《芍藥及其他》語言含蓄雋永 , 飽含詩意 , 《雞雛》運用排偶句式;《竹陰讀畫》娓娓而談;《銀杏》詠物抒情;《蚯蚓》擬人言志。由于筆法的自由變換 , 結(jié)構的靈活隨意 , 常使郭沫若的散文顯示出斑駁絢麗的色彩。
總之 , 統(tǒng)觀郭沫若的散文作品 , 可以這樣說 , 他的觀史察今的寬闊視野 , 他的評人論事的眼光 , 他的描摹客觀世界的多種手段 , 他的展示主觀世界的多種角度 ,這些都說明了他的散文作品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境界,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注釋:
[1]郭沫若:《我的童年》,見《沫若自傳•第一卷》第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版。
[2]郭沫若:《創(chuàng)造十年》,見《沫若自傳•第二卷》第1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版。
[3]郭沫若:《洪波曲》,見《沫若自傳•第四卷》第7-24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版。
[4]郭沫若:《月蝕》見《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9卷第4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版。
[5]郭沫若:《路畔的薔薇》,見《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0卷第25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版。
[6]郭沫若:《銀杏》,見《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0卷第27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版。
[7]郭沫若:《水墨畫》,見《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0卷第26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版。
[8]郭沫若:《文藝論集•論國內(nèi)的評壇及我對于創(chuàng)作上的態(tài)度》,見《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5卷第22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版。
[9]郭沫若:《詩歌國防》 ,《沫若文集》第 2 卷 第 6 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版。
[10]郭沫若:《文學的本質(zhì)》 ,《沫若文集》第 15卷 第342 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版。
[11]郭沫若:《癰》,見《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0卷第38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版。
參考文獻:
1.《郭沫若選集•自序》,開明書店1951年7月出版。
2.《郭沫若全集•文學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版。
3.《郭沫若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8月版。
4. 《郭沫若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年8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