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代大學生中艱苦奮斗精神缺失的現(xiàn)狀分析及解決辦法
(作者未知) 2010/9/29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艱苦奮斗 缺失 憂患意識 挫折教育
論文摘要:積極向上,朝氣蓬勃,敢想敢干是當代大學生的總體現(xiàn)狀。但是,我們不能回避,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思想、工作等問題上明顯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本文探討了艱苦奮斗精神的科學理念和時代內涵,分析了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缺失的深層原因,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究了傳統(tǒng)方法在發(fā)展當代大學生中艱苦奮斗教育的缺陷,同時指出了強化憂患意識和挫折教育在解決當代大學生中艱苦奮斗精神缺失問題中的突出作用。
一、艱苦奮斗精神的時代內涵
艱苦奮斗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其外在形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條件的變化呈現(xiàn)多樣性、變動性,但內在本質是永恒的。其本質并非是在艱苦生活條件下的權宜之計,而是貫穿于人類社會發(fā)展始終的精神支柱。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弘揚艱苦奮斗精神,必須賦予它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形式。我們當代大學生,面對改革開放進一步深人、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逐步完善的新形勢,面對世界格局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新形勢,其艱苦奮斗精神應理解為:在生活上有艱苦樸素、克勤克儉的生活作風,勵精圖治,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tài),不畏艱難、堅忍不拔的心理素質;在工作上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求實精神,埋頭苦干、任勞任怨的實干精神,知難而進、不畏艱險的拼搏精神;在學習上有嚴謹求實、追求真理的執(zhí)著精神,刻苦鉆研、奮發(fā)向上的學風,與時俱進,勇于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當代大學生群體中艱苦奮斗精神的缺失
我們可以看到,積極向上,朝氣蓬勃,敢想敢干是當代大學生的總體現(xiàn)狀。但另一面:現(xiàn)在大學生大多是八十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他們大多是從小在蜜罐里泡大的。家長對孩子即使不全是有求必應,也是盡力去完成。然而,由于社會、家庭的過度關注以及其自身的原因,當代大學生中一部分人表現(xiàn)出: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貪圖享樂,揮霍浪費,穿名牌,講排場,消費水平超越家庭經(jīng)濟承受能力和就業(yè)后的收人水平;學習上怕苦怕累,投機取巧,缺乏刻苦鉆研和頑強拼搏精神,碰到困難或挫折就垂頭喪氣、悲觀失望;思想上缺乏理想、信念,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缺乏奉獻精神,團隊精神;工作上勞動觀念淡薄,缺乏艱苦創(chuàng)收的意識,只講個人得失,缺乏實踐勇氣與團隊精神,眼高手低、不切實際的幻想高收益,缺乏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精神,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yè)現(xiàn)狀。
三、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淡薄的原因
1.對艱苦奮斗精神及其長期性缺乏正確的理解。
部分大學生一提到艱苦奮斗就想到吃樹皮,穿補丁衣等情景,覺得在國民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今天根本不用什么艱苦奮斗精神,其實,我們講艱苦,并不是提倡苦行僧主義,而是為實現(xiàn)崇高目標所付出的必要代價。它不是一種被迫的痛苦的行動,而是一種奮發(fā)向上的自覺要求。
2.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國家改革開放取得經(jīng)濟建設的巨大成就的同時,高校忽視了艱苦奮斗等光榮傳統(tǒng)的教育。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教育的式陳舊,內容不全,力度不夠。不少大學生對我國的國情缺乏深刻的認識,對艱苦奮斗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鄧小平同志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對于艱苦創(chuàng)業(yè),對干中閏是什么樣的國家,將要成為什么樣的國家,這種教育很少”
3.家庭的教育指導方向不當。
現(xiàn)在的在校大學生多是80年代初出生的,獨生子女為主。經(jīng)濟上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卻較少過問如何花費。這讓生長在逐漸富裕起來的環(huán)境中的大學生,缺乏艱苦生活的鍛煉和對生活逆境的體驗,沒有接受挫折的思想準備和承受能力。思想上父母更是放棄教育,只看孩子學習成績不看孩子綜合素質的成長。這導致多數(shù)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差,一遇困難就垂頭喪氣,稍受挫折就心灰意冷,甚至哀嘆前途渺茫。這樣無形中養(yǎng)成了當代大學生的不良習慣。
4.受社會上不正之風及不良消費觀的影響。
首先,當今黨內外的一些腐敗現(xiàn)象,一些由于時代變遷造就的通過捷徑取得成功的事例,給當代年輕人,尤其是判斷能力不強的大學生以投機取巧的暗示。一旦這樣年齡階段的青年在內心深處刻下如此的烙印,那么他們將永遠生活在幻想之中。一其次,在當今一些離開國情,離開現(xiàn)實經(jīng)濟條件盲目追求享受的畸形的“高消費”影響下,一部分學生滋長了貪圖享受思想。
5.大學生本身缺乏實踐鍛煉。
首先,大學生絕大多數(shù)是從校門到校門,較少接觸社會、接觸生產(chǎn)實踐,他們不大懂得勞動的艱辛,不太了解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過程,不知道用資源換取的價值來之不易。其次,長期輕行為訓練和實踐鍛煉,致使許多大學生知行脫節(jié),實踐能力不足,社會經(jīng)驗缺乏。最終是在真正面對社會時,即使能夠漸漸明白創(chuàng)造的(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