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社會化視野下的高職院校德育問題及對策
(作者未知) 2010/10/31
(接上頁)也是個性化的過程。沒有社會化,人就不能適應社會;而沒有個性化,人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生氣勃勃的個體。因此,必須克服片面的唯道德規(guī)范灌輸?shù)娜蝿沼^,同時也要防止忽視甚至否定道德規(guī)范灌輸?shù)膬A向,要確立灌輸?shù)赖乱?guī)范與培養(yǎng)高職生的道德能力與個性有機統(tǒng)一的新任務觀。
更新高職院校的德育主體觀在高職院校德育中長期存在著片面的“教育者單一主體觀”,認為教育者是高職院校德育過程的主體,高職生是教師加工和塑造的對象,始終處于客體的地位,他們只能消極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育影響,教師不鼓勵甚至不自覺地限制高職生道德社會化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這種片面的主體觀必然導致高職院校德育中的命令主義、強制壓服和單向注入等傾向,嚴重挫傷和壓抑了高職生在道德社會化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主體意識顯著增強,在反思高職院校德育主體觀的過程中,一些人又主張片面的“受教育者單一主體觀”,片面強調(diào)高職生道德社會化過程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yǎng),忽視教育者對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教育和引導作用。筆者認為,在高職院校德育作用于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過程中,教育者是主體,發(fā)揮著主導作用。教育者主導與支配著高職生道德社會化的客體、媒介、環(huán)境等因素。高職生是客體,但是高職生在接受教育時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高職生主動參與道德社會化的過程,在教育內(nèi)容的接受上具有選擇性,并反過來影響教育者主體的教育行為。而且,教育者組織實施教育的主體性與受教育者能動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動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高職生主動性的發(fā)揮需要教育者的激發(fā)和引導;而教育者的教育也只有通過高職生的積極活動,尤其是通過高職生的自我教育,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因此,既要克服片面的“教育者單一主體觀”,也要防止片面的“受教育者單一主體觀”,要確立教育者的主體性與受教育者的主動性辯證統(tǒng)一的新主體觀,在充分發(fā)揮教育者主體作用的同時,著力激發(fā)和引導高職生的主動性,調(diào)動其道德社會化的積極性,使其主動接受教育并開展自我教育,自覺地按照社會的要求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道德素質(zhì)。
注釋:
①周曉虹.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2.
②韋政通.倫理思想的突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