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強國戰(zhàn)略視野下高等教育質量觀的嬗變
(作者未知) 2010/11/23
(接上頁)起的需要。”他從大國崛起經驗以及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發(fā)展需求兩個視角論證了國家意志層面的高等教育質量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歷史必然。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在努力追趕以美國為首的經濟強國和高等教育強國。三十年來,尤其是后十年,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和經濟增長對美國形成了相當強勁的追趕:1998—2007的10年間,我國GDP占美國GDP的比重以年均8.08%的速度快速增長;而每萬人中大學生數這一指標我國占美國的比重增長更是高達年均20.71%。此外,通過SPSS分析,中國GDP增長與中國每萬人中大學生數增長的Pea~on相關系數為0.944,明顯高于美國的0.663;而在吸引留學生方面,近年來美國的外國留學生占高等教育招生總數的比重穩(wěn)定在3%;中國的留學生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fā)展很快——2o02—2007年的短短五年間,“漢語熱”、“中國熱”吸引的外國留學生成倍增長,留學生數從只占美國的6.40%快速增長到占美國的11.41%;與此同時,我國每年派出的海外留學生的規(guī)模始終位居世界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從2004年開始我國的留學生輸出數位居世界第一。
由此可見,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增速與經濟發(fā)展始終保持一致,且略快于經濟的發(fā)展;尤其在最近的10年,我國經濟增長和高等教育發(fā)展均保持了對美國的高速追趕,我國高等教育外延式與內涵式混合發(fā)展的初步成效已經顯現。在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焖僮汾s歐美高等教育強國的基礎上,下一階段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主要任務則是進行新一輪深化內涵式發(fā)展,即在基本維持現有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培養(yǎng)更多的創(chuàng)新型勞動者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形成對以美國為首的高等教育強國在更深層面上的追,趕——這不僅是院校和學者層面的觀點,更將體現出我國國家層面的意志。
(二)按照定位的不同,高等教育質量觀是多層面和各有側重的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離不開各類型、各層次高等教育的大提高、大繁榮,這是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觀的又一重要特征。韓映雄(2003)曾在其博士論文中對高等教育質量進行了專門研究。他認為新的高等教育質量觀的構建原則至少包涵“多元、發(fā)展”兩大要素,而構建工作的前提是對我國高校進行標準化分類,并明確界定不同層次、類型高校的高等教育質量的內涵和標準。潘黎、劉元芳、霍爾斯特•赫磊(2008)對德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歷程中高等教育機構分層分類的特征和經驗進行了總結,他們得出的結論認為:穩(wěn)定而多層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和理性而充分的就業(yè)市場機制是建設和繁榮各級高等教育的關鍵和前提。周遠清(2009)在2009年2月11日“全國優(yōu)質民辦高校建設研討會”上強調:在高等教育強國的目標下,各級各類教育和教育實施機構都應具有特定的質量和特色;而…高教強國工程’應該是做強整體高等教育的工程,要做強各級各類高等教育的工程”…。
強國戰(zhàn)略視角下的多層次高等教育質量觀認為,高等教育強國的“強”主要表現在:有一大批師資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過硬、具有顯著吸引力的高水平大學;有一批辦學特色鮮明、質量多元而又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地方院校;還有一批面向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注重應用服務的應用型本?圃盒:吐殬I(yè)技術學院。按照武書連關于高校分類劃分方法,與之對應三個層面的質量觀分別為:
第一,我國高水平大學(研究型大學和大部分研究教學型大學)的質量觀內核在于“引領”。在2009年杭州高等教育國際論壇的大會上,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院士指出:高等教育強國必然要求我們的一流大學具有引領社會的職能,這種職能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主動性;這種主動創(chuàng)新的“引領”職能是我國吸引一流學者和一流留學生的重要前提條件,是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在我國,高水平大學一般都具有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特征,按照分類標準,我國的大部分研究型大學和部分的研究教學型大學,即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屬于中國高水平大學的范疇。這些高校的辦學質量除了體現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之外,還應具備“引領”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特殊職能。衡量我國的高水平大學質量的主要標準之一就是看這些大學對社會、經濟、文化的引領作用發(fā)揮的程度。
第二,我國教學研究型大學和部分教學型大學的質量觀內核在于“創(chuàng)新”。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要求教學研究型大學和部分教學型大學應當具有為知識、科技、經濟、文化“全面創(chuàng)新”而奮斗的教育質量,“創(chuàng)新”是這些高校辦學質量的基本特征。在知識和科技的歷史傳承的基礎之上,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要求這些高校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找準自身的發(fā)展定位,努力推動知識技能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科研成果轉化創(chuàng)新、服務社會渠道創(chuàng)新,形成“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以創(chuàng)(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