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文化——學術、思想、現(xiàn)實、責任的博弈
(作者未知) 2008/10/21
(接上頁)能力。因而,大學應更多地注重普遍知識層面上的基礎理論的傳授,它們往往關系到人類對自己、對世界、對自然和宇宙的一般認識和理論。它們雖然不能產(chǎn)生實際利益,卻對于人性的完善和提高,以及人類的文明程度起者重要的推動作用!按髮W應該是社會的理想類型,而不應該是社會的縮影。大學不僅要產(chǎn)生思想和學問,還要給社會提供道德理想;不僅要培養(yǎng)負責任的、合格的公民,還要給社會提供實踐的行為模式。它應該給社會提供一個以人文價值指導工具理性,將道德理想變?yōu)橛辛Φ膶嵺`行動的典型。
大學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強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愛國主義精神是中國古老文明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但是,愛國主義決不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它在世界范圍具有普適性。胡錦濤主席2006年4月21日在耶魯大學演講時說:“美國民族英雄內(nèi)森•黑爾是耶魯大學的校友,他的名言——‘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沒有第二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 。
大學是群英會集的殿堂,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與群英相聚,寬容相愛,在人類知識的寶庫里,在大學精神彌漫的氛圍中,自由探索,百花齊放,追求真理,付之實際,實現(xiàn)夢想。正像愛因斯坦所說:“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答我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的東西”。這是他的信念,也應該是我們?nèi)松^的一部分。有了這樣的動力,就能迎接挑戰(zhàn),克服困難。而要有所創(chuàng)造,必須發(fā)揮集體的力量。
陶行知說過,走進學生心里,帶著一顆博大的愛心,用愛縮短心靈的距離,用愛撫慰學生,用愛引導學生,把學生裝在心中,心也才會年輕,年輕的心也才會與學生一起開懷大笑,一起黯然神傷,與之相輝映,在教育的世界里,“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
教育因愛而精彩和卓越。
新世紀高等教育從成功走向卓越,必須不斷總結經(jīng)驗,堅持個性的同時也以開闊胸襟正視國際高等教育的共性,積極尋求理論智慧和應對策略。高等教育永遠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在繼承大學自身文化傳統(tǒng)的前提下,中國大學應更多的參與全球化的競爭,不斷增加本國學生接觸異質文化的機遇,在各種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獲得解決文化沖突的能力;加強全球倫理環(huán)境、道德責任,種族融合,人類理解、全球福祉等國際教育理念的教育,用“規(guī)模、結構、質量、效益”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高等教育參與全球高等教育的競爭,同時,也為建立一種民主、寬容和相互尊重為基礎的“和平和諧文化”而奮斗。
總之,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正如溫家寶總理2007年2月17日在遼寧與東北大學學生共度除夕之夜所說的,“每一個學生首先應該懂得的道理和終身實踐的目標,就是熱愛祖國并為之奮斗。只有對國家、對人民愛得深,才會有強烈的責任心,才會對國家、人民有獻身精神。學生要愛老師,老師也要愛學生。對人民要有真摯的大愛。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 ” 。
參考文獻
1.吉登斯.社會的構成[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2.郭湛.文化:人為的程序和為人的取向[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4)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
4.費孝通.文化自覺 和而不同[J].民俗研究,2000;(3)
5.郭湛,田建華.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續(xù)發(fā)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