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困生心理成因及對策研究
王慶廷 2011/9/25
(接上頁),巧妙的誘導、激發(fā),使之建立較為穩(wěn)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唯其如此才能使差生潛藏著的內在動力和學習熱情以及美好情感迸發(fā)出來,從而引導他們走出“陰暗地帶”,獲取積極主動的主體角色,培養(yǎng)他們的自尊心是轉化工作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二)培養(yǎng)學困生自強能力,挖掘學困生的潛能。
在學困生有了較好的思想基礎和心理準備后,倘若再具備了足夠的自強能力后,差生就將脫穎而出。教育教學中任何教育方法的應用決不是孤立的,轉化差生的策略也是如此,在培養(yǎng)學生自尊意識的同時,我們還要進一步地讓其在已經獲得的自尊心的支配下去積極探索“脫困”的軌跡,掌握足夠的自強能力。自強,是一個人奮發(fā)有為的開端,是攀登成功的天梯,是自尊心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是一個社會個體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
在學生初步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即自尊的同時,教師應結合學困生的實際及時地給他們設置與之相適宜的目標,也可理解為要學困生翻越的且專為之精心設計的障礙,令其負重前進,這是培養(yǎng)學困生掌握自強本領的起點,能否實現(xiàn)這些目標,便是檢驗這個學困生轉化是否成功的標尺。根據(jù)目標,布置階段性任務,制訂詳細的實現(xiàn)階段性任務的計劃,以增強輔差工作的針對性和指導調控作用。目標是學生看到光明前途的望遠鏡和探照燈。
成功是一個人在前進中努力追求的目標,對于差生來說,更是他們不可多得的精神力量。成功動機是激勵人克服困難,達到優(yōu)異標準,獲得有效行為的內在動力。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不斷地嘗到甜頭——即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實踐證明,這是促進學生轉化的一個有力杠桿,是其他轉差手段所無法比擬的。
心理學家布魯姆說過:“只要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機會和學習時間,大多數(shù)學生都可以學會他們所學的東西!睂W困生缺乏學習的意識,與他們在學習以及活動中缺少成功體驗有密切關系。多組織學生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其特長,有意識地讓學生回答力所能及的問題,并對他們的正確回答給予充分的肯定、表揚和鼓勵,給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教師要用‘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去發(fā)現(xiàn)挖掘學困生的優(yōu)點和閃光點進行適度的表揚,肯定其點滴進步,激勵學生繼續(xù)努力,不斷發(fā)展,使學生感到成功且被尊重的愉快,并從成功中樹立信心。
(三)、開展心理知識專題講座,消除學困生心理障礙
人的行為總是在心理支配下的行動,結合學困生實際開展心理知識講座,使他們掌握一些心理科學知識,有助于心理發(fā)展,從而影響到他們的行動。如:開學時進行“首因效應與成功”、“目標、進取、成功”、“成就感與成功”等專題講座,鼓勵學生樹立信心、立下壯志;學習中,介紹預習、聽講、作業(yè)、復習等學習心理知識,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進步;當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不滿意,悲觀氣餒時,進行“挫折、容忍、成功”等講座,教導他們振奮精神,克服困難,取得新成就;當班級出現(xiàn)許多小團體,影響集體團結時,可作“小團體與集體”的講座,教育他們處理好小團體與班集體的關系,關心班集體,同學間團結友愛,鼓勵同學之間大膽交往,建立融洽的同學友誼。還可以作些有關心理咨詢的知識講座,幫助他們理解心理咨詢的含義和實質,以揭開心理咨詢的神秘面紗,引導他們大膽地進行心理咨詢,消除各種心理障礙。
(四)、做好心理咨詢和輔導,引導學困生健康快樂成長
人的心理活動有其隱蔽性的一面,學生還希望通過心理咨詢的方式來解決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問題。教師可利用個別談話、個別教育的時機,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心理咨詢技術,對有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誘導,從而加強學生的個別教育。以平等、熱情、友善、誠懇的態(tài)度關心咨詢者,給咨詢者以安全感、親切感與信任感。
弗蘭克•戈布爾指出:學校教育促進學生發(fā)展,最終應讓他們獲得三種知識:一是實際體驗,二是理論知識,三是對自己的認識,對自己的理解。前兩種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得到,第三種必須通過心理輔導,尤其是學習困難學生,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正確評價,更需要教師對其進行輔導。心理輔導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我們在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時候,就要緊緊圍繞與學生成長與發(fā)展有關的問題,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掌握一定的心理調控技能和學習技能,幫助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志向、特長、興趣,確立自己的發(fā)展目標,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他們就會健康、快樂地成長。
n(五)科學的家庭教育,建立各和諧的家庭氛圍
要為子女的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在敬老愛幼,團結鄰里等方面率先垂范,注重對子女的正確引導;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關注子女的身心和生理變化,加強交流和溝通,變教育方式的嚴格僵硬為靈活機動;重視孩子的全面發(fā)(未完,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