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探析
張亞楠 2012/7/3
歷史的車轍延續(xù)到今天,褪去了浮華之后,留下的是精華的沉淀!
悠悠千年,歷史的光輝星星點點,多少人物,多少輝煌,多少往事……
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締造的儒學,自春秋起就開始書寫她源遠流長的歷史。從先秦時期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到漢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正統(tǒng)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學,以及清末康有為等近現(xiàn)代新儒學,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歷史的演進,儒家學說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斷地豐富與發(fā)展,其社會功能也在與時俱進,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文化內涵。面對全球化文化浪潮的沖擊與融會,對儒家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的探討與思索也越發(fā)激烈和深入。
一. 儒家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儒家思想自產生之日起就頗受矚目,其側重社會取向的價值觀,富有倫理特色的政治觀,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觀,在中國封建時代長期成為官方的統(tǒng)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界觀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態(tài)度方面,它是和諧的。凡此都與現(xiàn)代社會的觀念有著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所以說,儒家思想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換句話說,儒家思想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資源,它對市場經濟有著建設性作用,對現(xiàn)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 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1. 道德價值
﹤1﹥仁 作為儒家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為治國使民的基本原則。“仁”作為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guī)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fā)點,在眾道德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孝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特征之一,同時也是儒家倫理思想中基本行為規(guī)范和重要道德范疇。在儒家道德體系中,孝悌是仁德的開始和基礎!靶ⅰ笔羌彝ズ椭C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準則。一個不“孝”的人,何談為人,更何談什么道德品行
﹤3﹥義 義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價值。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边@里生命和道義是合理的存在的,但當兩者發(fā)生沖突或利害關系時,對道義的追求就高于了對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犧牲生命才能堅持道義的時候,人就應該舍生取義。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信”與“義”作為一枝獨秀,將發(fā)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文化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崇高的道德價值體系,這與當今的法制并不沖突。嚴格來說,一個具有崇高道德思想的人,必不會觸犯法律,危害社會。雖然儒家規(guī)定的那一套嚴格的的道德體系在當今社會并不適用,但其道德價值卻不容忽視。
2. 教育價值
孔子無疑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他興辦私學,推動平民教育的發(fā)展,其“有教無類”的思想可以說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張!皩W而時習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思想已影響無數(shù)教育活動的參與者。在孔子的一生中,從15歲“志于學”開始,到70歲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斷提升,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其終生“學而不厭”的結果。孔子通過其經歷以及理論為后世的教育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學家朱熹對儒學文化的教育思想進行了繼承與發(fā)展,不僅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終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如他所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僅要認識,更應該去實踐。這種思想對于解決今天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矛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jié)的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 政治價值
當今世界有兩大顯著趨勢,其一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擴展,人們被愈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個“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國家間的沖突和矛盾似乎在朝著擴大、加劇的方向發(fā)展,帝國主義、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的幽魂仍在四處游蕩。
在未來的世界中,各國應當遵循怎樣的政治倫理,才能使我們這個星球平安無事?
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fā)表宣言說:“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充滿仁愛精神的“忠恕”之道應當是當今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相互尊重、和平共處的中心價值。孔子主張的“和而不同”應當是克服“西方中心主義”、“大國沙文主義”,實現(xiàn)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發(fā)展、國家共同繁榮的基本法則。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不應成為歧視和強權的現(xiàn)實借口,福山的“歷史終結論”也不足成為人類未來發(fā)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徹底摒棄滿懷惡意的達爾文主義的西方政治思維,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未完,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