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學生責任意識
(作者未知) 2006/3/5
一、問題的提出:
當今的中學生,都是改革開放后成長的,他們思想敏銳,勇于進取,對責任意識的理解有著一定的認識,表現出青年學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于我們職業(yè)高中學生,畢業(yè)后大多直接參與就業(yè), 你們是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強烈的責任意識會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使你們將自己成才、個人命運與社會發(fā)展、國家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受社會歡迎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我們中的一部分,學生自身意識發(fā)展水平,社會變革及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他們缺乏實干精神,重視自我需求,自我發(fā)展,卻極少關心社會,關心他人。近幾年來,高中學生責任意識呈現出低于其角色職責要求的弱化傾向。因此,培養(yǎng)高中學生責任意識這一課題在當前抓公民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是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責任意識培養(yǎng)的時代背景:
為迎接21世紀的挑戰(zhàn),在基礎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歸根到底是培養(yǎng)新時代所需要的人的問題,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上海市二期課改對本市中學生的素質提出如下要求:有強健的體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有信心和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有開放的意識和文化包容態(tài)度。能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能發(fā)現問題,能收集、加工、處理信息并解決實際問題。而“責任意識”則是現代文明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如果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是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朋友、對家庭、對自己負責的人,那么,我們的素質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三、責任意識弱化的具體表現:
(一)自我意識濃重、個人責任淡化
一些學生平時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不樂于助人,只求權利,不盡義務,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卻不能以禮待人,對社會要求過高,對自己要求低;以個人為主體,注重個人奮斗、個人發(fā)展,集體和協作觀念、服務和奉獻精神不足。在社會活動中,愿當主角,而不愿當配角,不愿做重復性、輸出性工作,總擔心自己被埋沒、被大材小用、把個人得失看得過重。曾有學者作過抽樣調查,18.5%的學生贊同“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又有11.4%的學生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天經地義”。
(二)公德、紀律意識低下,角色責任弱化
作為新世紀高中學生,學會知識、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和職責。然而,一些高中學生學習風氣不濃,厭學現象嚴重,混日子、混文憑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現考試作弊,有的學生將破壞公物視為兒戲,用水不關水龍頭,人走燈不關;
“廁所文學”、“課桌文學”等文化垃圾屢禁不止。
(三)、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錯位
責任感是人們所體驗自己對社會或他人所負的道德責任感情,青年學生因長期沉浸在家庭的關懷中,形成對自己以及家庭比較明確、強烈的責任意識,并隨著進人高中和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加以強化,但因其認識水平的局限及社會交往的貧乏,使之在高中階段并未使這種責任意識的內涵、外延得到擴大和深化,不能把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統一起來,這種缺乏社會責任的責任意識,過分強調自我的人格缺陷,導致青年學生責任意識的狹隘和近視,擺不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認為好心不得好報,于是個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對人對事都比較冷淡,自私自利。當二者發(fā)生利益沖突時,更多的強調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拋棄社會責任,表現出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嚴重錯位。
四、責任意識培養(yǎng)的實施體系:
主題:對己講自尊,對人講尊重,對事講責任,對社會講奉獻。
1、學生發(fā)展的“五個階梯”目標:
目標階梯之一:對自己負責。 培養(yǎng)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強的意識。
目標階梯之二:對他人負責。尊重與接納他人,富有愛心與合作精神。
目標階梯之三:對集體負責。主動關心愛護集體,珍視集體的榮譽,解決參加集體事務和各項活動履行應盡的義務,學會共享,主動為集體發(fā)展盡職。
目標階梯之四:對家庭負責。 尊老愛幼,為父母分憂,營造溫馨家庭氛圍。
目標階梯之五:對社會和國家負責。 勤奮學習和努力工作,講愛心與奉獻,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愛護環(huán)境,樹立遠大理想,立志報效祖國。
2、責任意識培養(yǎng)的重點內容序列和操作載體:
第一層次:感受現實,增強學習責任感。了解社會關愛,奮發(fā)努力學習。操作載體:新生入學教育(軍訓、行為規(guī)范教育);訪談有關人士(校內:班主任、任課教師、年級組長、教研組長、中層干部、校級領導。校外:政府官員、社會賢達、家長代表等),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了解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時代對人才的呼喚,思考對自己、對它人、對社會負責的人生設計;參加黨課學習,開展黨章學習小組活動。
第二層次:從小事做起,在崗位上體驗對他(未完,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