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管理的傳統(tǒng)文化視閾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2009/7/11
(接上頁)運行規(guī)律,也構成了人們實踐所必須遵循的普遍原則。所以,中庸之道成為“學而優(yōu)則仕”的學問之道,被視為是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所必須達到的理想境界!抖Y記•中庸》把這種境界稱為“極高明而道中庸”。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儒家的這一中庸之道并不是無原則的不偏不倚,而是遵循著“時中”的原則,以朱熹的話說是“中無定體,隨時而在”。這就表明,儒家的中庸之道并非一些人所批評的那樣是無原則的調(diào)和,也不是教人圓滑處世,恰恰相反,中庸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平衡的管理智慧。所以,有“宋代孔子”之譽的朱熹曾對中庸之“中”的含義作過這樣的定義:“中只是個恰好的道理!边@里的“恰好”二字可謂精妙絕倫。
三、中庸之道對和諧管理的三大智慧啟迪
可以肯定的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智慧有著多方面的開掘價值。我們在這里僅就其對和諧管理的智慧啟迪作一具體的論述。如果進一步展開,那么我們或許可以把中庸之道對和諧管理的智慧啟迪歸納為如下三大原則:
其一是人與自然關系上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這是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平衡的理想狀態(tài)是達到“天人和諧”的境界。它應該成為我們企業(yè)追求和諧管理的基本決策原則。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之一,就是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而西方文化則強調(diào)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誠然,中國古代如荀子也有過“明于天人之分”和“人能勝乎天”的思想,但這種思想并非占主導地位。以儒家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起來的觀念與做法,而是竭力主張?zhí)烊藚f(xié)調(diào),天人合一。在先哲們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理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因而完全可以達到天人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
按照中國哲學史家張岱年先生的劃分,在天人關系問題上,中國古代思想家主要有三種學說:一是道家的“任自然”之說,即莊子認為的“不以人助天”;二是荀子的改造自然之說,“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三是儒家的“輔相天地”之說,“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儒道互補構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導方面,因而道家和儒家在對天人關系的觀點上也基本一致,這就是強調(diào)天人合一的和諧之道。但是,從爾后歷史發(fā)展的影響來看,道家的天人合一卻往往容易走向消極無為。因為道家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是無為的,因此“惟道是從”的人類也應該“自然”、“無為”。而儒家在主張“敬天”、“畏天”的同時又強調(diào)“平治天下”,以實現(xiàn)其“王道”理想。所以,在天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儒家與道家相比更體現(xiàn)出“恰好的道理”。作為儒家主要經(jīng)典的《易傳》對天人和諧的基本內(nèi)涵曾作了如下的概括:“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時,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弗違,后天而奉天時!。這亦即是說,人應遵循不違天的天人和諧原則。在“究天人之際”的如上諸家思想中,應該說儒家的解決方案最能體現(xiàn)智慧。
儒家把安身立命的理想目標立為“天人和諧”,其積極意義是明顯的。近代西方尤其是16世紀開始發(fā)展起來的自然觀,在“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等戡天思想的支配下,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物質文明成就;但另一方面,隨著工業(yè)文明的發(fā)達,生態(tài)平衡、環(huán)境污染、能源危機等令人憂慮的社會問題迭起,這無疑是破壞“天人和諧”的結果。正因如此,當代西方許多學者對中國儒家文化中“敬天”、“畏天”從而追求“天人和諧”、“天人合一”的思想開始表現(xiàn)出極大的關注和向往。
在建設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要求在全社會形成有利于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的思想意識與政策法規(guī)的當今社會,儒家“天人合一”的中庸和諧思想顯然給我們的企業(yè)決策提供了重要的智慧啟迪。它啟迪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關注人與自然的良性平衡,否則我國的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將難以承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也將因此無法得以持續(xù)地提升。
其二是人與他人關系上的中庸之道:人我合一。這是人與他人、與社會關系問題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平衡的理想狀態(tài)是達到“致中和”的和諧境界。它為我們的企業(yè)追求和諧管理提供了最基本的管理倫理原則。
在儒家那里,“人我合一”的管理原則一方面具體地體現(xiàn)在居上位的管理者要謹守“仁道”。對于“仁道”管理的基本要求,孔子明確將其理解為愛人!墩撜Z•顏淵》里有如下一則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儒家思想史上的后繼者均繼承了這一思想,譬如孟子說:“仁者,愛人”,“仁者,愛人之名”。
儒家認為,仁者愛人的基本點是視他人為自己的同類,即將別人看做是與自己一樣的人。所以,《中庸》說:“仁者,人也”。意思是說,仁道首先是承認他人是人(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