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教學與大學生人格教育探討
(作者未知) 2009/7/11
摘要:音樂教育者越來越關(guān)注音樂欣賞教學與大學生人格心理之間的關(guān)系,認識到通過音樂欣賞教學能影響人格的各結(jié)構(gòu)層次。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著重探討音樂欣賞教學同大學生人格中的“超我”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及音樂欣賞教學對人格之超我的影響表征,以此來加強音樂教育者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引導音樂欣賞教學實踐。
關(guān)鍵詞:音樂欣賞;教學,人格;超我
長期以來,音樂工作者們較為深入地探討了音樂欣賞教學在美育、德育、智育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及價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而音樂欣賞教學與人的心理方面的探討,也隨著社會各行業(yè)、各階層的人們的音樂欣賞實踐活動的日益增多而越來越受重視,在社會音樂實踐中,我們不難看出,人們已意識到了音樂欣賞與人的心理有密切的聯(lián)系,如,在大型商場選擇一定的背景音樂來適應顧客的心理,從而達到促進銷售的目的;在工作之余,通過各種形式或途徑來欣賞音樂達到釋放或者減輕人的心理壓力的目的;通過音樂療法對分裂型人格的心理患者進行治療等,在當今大學生面對的壓力與日俱增的情況下,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也日益增多,其中人格問題尤為突出。人格,作為組成人的心理的核心部分,往往被學者專家們單獨提出來,成為他(她)們研究或探時的重要對象。各不同層次、專業(yè)的學校也因此而試圖通過各種形式或途徑來完善學生的人格,從而達到心理和諧的目的。
1 “超我”在人格中的地位與作用
奧地利精神病醫(yī)生、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認為,人的整個精神狀態(tài)是一個能量系統(tǒng)、動態(tài)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即人格,在人格的內(nèi)部有本我、自我、超我這三個子系統(tǒng),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便是人格系統(tǒng)內(nèi)部三個部分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結(jié)果,“超我”主要是指人格中理想的部分,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組成,是人格的第三個主要機構(gòu),是人格上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超我”的功能在于控制和引導本能,如果這些沖動不加控制地發(fā)泄出來,就可能危及社會的安定!俺摇睘橹辽浦撩蓝鴬^斗,不為現(xiàn)實或快樂操心。它提出的與其說是真理,不如說是理想,它所奉行的是理想原則。超我一部分發(fā)源于無意識,一部分是兒童與父母的情緒聯(lián)系及其自我——理想的產(chǎn)物。弗羅洛德對“超我”的界定核心部分是自我理想和良心,這里我想照搬他所說的自我理想和良心概念。因為現(xiàn)代人賦予了自我理想和良心以更加廣泛的意義,“超我”中蘊含了超然、超脫,它是心靈的自由狀態(tài)。但正如弗洛伊德所說,“‘超我’的功能在于控制和引導”,而這種控制和引導最終的目標在于使內(nèi)心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從而使人自己更好地存在于現(xiàn)世中。
2 音樂欣賞教學引導人格上受壓抑的“本我”在“超我”中實現(xiàn)升華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文明導致對人性的壓抑,進而提出“超我”壓抑人的本能,而藝術(shù)是使本能升華的途徑,筆者似乎感到了“超我與藝術(shù)、文明”之間的錯綜復雜,我們只能簡單地認為:欣賞藝術(shù),是引導“本我”在“超我”中實現(xiàn)升華的重要途徑,這種升華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筆者認為,音樂欣賞教學,為人格的理想提供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第一,自由的審美狀態(tài)。上文中筆者提到了現(xiàn)代人對超我意義的理解,它包括心靈的自由狀態(tài),審美的境界是自由的境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審美的人生,從審美心理學的角度解釋,音樂欣賞所能提供給學生的“自由”,是基于一種“心理距離”。心理距離首先是指主體的心理活動,人是多種屬性的統(tǒng)一,有認識的、功利的、審美的等多種屬性。在對音樂的審美過程中,人往往將自身的功利的態(tài)度、認識的態(tài)度及一切非審美的態(tài)度加括號括起來,把音樂的認識的屬性、功利的屬性及一切非審美的屬性也加括號括起來,只剩下純粹的審美關(guān)系,F(xiàn)實中,事物離功利越遠,就越容易引起審美知覺,音樂藝術(shù)的非功利性特點正好符合這一點。這種純粹的審美狀態(tài),使人超然于物外,進入理想化的精神境地,這也許是一種過于理想的絕對自由的審美狀態(tài),實踐中是不可能完全的達到的,但我們可以無限地去追求它、無限地朝它接近,由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使學生感到輕松和不受約束是非常重要的,生硬的音樂知識的灌輸和道德說教,是阻礙學生靈感進發(fā)的障礙。
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經(jīng)歷了或正在經(jīng)歷各種壓力:家庭、經(jīng)濟、升學、就業(yè)等。從心理而言,他(她)們迫切的需要精神的避難或求樂,音樂教師把音樂之門打得越開,學生越能憑借音樂所帶給自己的意象,甚至忘掉自身的存在,讓心靈的翅膀隨著音樂的流動而自由的飛翔。
第二,由感動至感化的升華。音樂直接打動感官,引起生理效應,所以感人,最普及而深入,中西神話和歷史上都有不少關(guān)于音樂感動力的傳說,城市有借音樂造成的,也有借音樂毀掉的;勝仗有用音樂打來的,重圍有用音樂解除的等等。然而,感動是暫時的,感化是永久的,音樂由(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