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2009/7/11
(接上頁)"(《雍也》);答子張問仁,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唬汗、寬、信、敏、惠"(《陽貨》)。此外,又如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剛、毅、木、訥、近仁"(《子路》)等等,無一不是具體踐行的條目。孟子論仁則除了講"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外,更推及于"愛物",并與"義"并提,強調"居仁由義"(《盡心上》),最終具體落實到推行"仁政"等等?墒牵搅死韺W家那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如朱熹釋"仁",一則說:"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學而注》);再則說:"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蓋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于人欲。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欲而復于禮,則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復全于我矣"(《顏淵注》)。這里一變而為主要是對"仁"的形上理論的闡發(fā)了。這種理論上的判別,也是我們特別需要注意的。
六、綜上所述,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或稱"三教"),在相互的沖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在保持各自的基本立場和特質的同時,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家的發(fā)展歷史,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融合精神。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發(fā)展,到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文化一直延續(xù)著儒、釋、道三家共存并進的格局。歷代統(tǒng)治者推行的文化政策,絕大多數(shù)時期也都強調三教并用。南宋孝宗皇帝趙昚說:"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轉引自劉謐著《三教平心論》卷上)這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所以,當人們隨口而說:中國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時候,請千萬不要忘了還有佛、道二家的文化,在國人的精神生活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我們說,中華人文精神是在儒、釋、道三教的共同培育下形成的,這話絕無夸張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