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
畢業(yè)論文網 2009/7/1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在其久遠博大之中,卻"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若由著述載籍而論,經史子集、萬億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莊子》)、"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為其淵藪;如由學術統(tǒng)緒而言,三教九流、百家爭鳴,則以儒、道二家為其歸致。東晉以后,歷南北朝隋唐,由印度傳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釋氏之典籍〔1〕與統(tǒng)緒因而也就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輔相成,構成了唐宋以降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語,轉引自元劉謐著《三教平心論》),明白地道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這種基本結構特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特點之一是:觀念上的"和而不同"〔2〕和實踐中的整體會通。具體地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無論是儒、釋、道三家,還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雖有其各自不同的探究領域、表述方法和理論特征,然卻又都是互相滲透,互相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難析。這也就是說,人們既需要分析地研究三家、三科、三學各自的特點,更需要會通地把握三家、三科、三學的共同精神。此外,如果說儒、釋、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等構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有機整體,那么對于這個文化整體來講,其中的任何一家、一科、一學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則這一文化整體的特性將發(fā)生變異,或者說它已不再是原來那個文化整體了;而對于其中的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學來講,則都是這一文化整體中的一家、一科、一學,且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學又都體現著這一文化整體的整體特性。唯其如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不管是研究那一家、那一科、那一學,我認為,首先是要把握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精神之所在,否則將難入其堂奧,難得其精義。
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果從整體上來把握的話,那么人文精神可說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鮮明的特征。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與現在所謂的"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等概念不完全相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文"一詞最早見于《周易•彖傳》。"賁卦彖傳"曰: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
魏王弼對此解釋說:
"剛柔交錯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觀天之文,則時變可知也;觀人之文,則化成可為也。"〔4〕
唐孔穎達補充解釋說: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者,言圣人當觀視天文,剛柔交錯,相飾成文,以察四時變化!^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5〕
宋程頤的解釋則是:
"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觀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圣人用賁之道也。"〔6〕
由以上各家的解釋可見,"人文"一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原是與"天文"一詞對舉為文的。"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人文"則是指人類社會的運行法則。具體地說,"人文"的主要內涵是指一種以禮樂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來的一個人倫有序的理想文明社會。這里有兩點需要加以說明:一是人們所講的"人文精神"一語,無疑與上述"人文"一詞有關,抑或是其詞源。但"人文精神"一語的涵義,又顯然要比《周易•彖傳》中"人文"一詞的涵義豐富得多。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出現和展開顯然要比"人文"一詞的出現早得多,《周易•彖傳》的面世不會早于戰(zhàn)國末,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遠則可以追求至中國文化的源頭,近也至少可以推溯到殷末周初。
中國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萬物中最靈、最貴者的思想。如《尚書•泰誓》中說:
"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