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對秦代思想的影響與秦代思想在歷史上的影響--從政治文化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2009/7/11
(接上頁)26;為吏之道》的簡文中吸納了很多儒家思想,如主張“寬俗(容)忠信,和平毋怨”,“茲(慈)下勿陵,敬上勿犯”,提倡為人臣者忠、為人父者慈、為人子者孝等等。在秦始皇的諸多石刻中,更多次表達了要以滲透著儒學傳統(tǒng)精神的良風美俗來作為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愿望,如公元前219年的泰山石刻云:“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nèi)外,靡不清靜,施于后嗣!蓖晁鞯默樼鹗淘唬骸耙悦魅耸,合同父子。圣智仁義,顯白道理!鸨百F賤,下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遠邇辟隱,專務肅莊。端直敬忠,事業(yè)有常!H相保,終無寇賊!保ň阋姟妒酚•秦始皇本記》)秦始皇對孝道極為推重,并常以忠孝禮義觀念教育子弟,以至始皇歿后,趙高偽造遺詔迫公子扶蘇自殺,大將蒙恬疑其有詐,勸扶蘇了解真象后再死不遲,而扶蘇卻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公子高請求殉葬說:“臣當從死而不能,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焙ゴ畚唬杏歇q豫,謂:“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保〒(jù)《史記•李斯列傳》)由此可見,秦代的統(tǒng)治思想雖以法家為主導,但受傳統(tǒng)影響,儒家思想也還是居有一席之地,以至多少顯示出一點儒法合流的傾向。當然,這并未成為秦朝統(tǒng)治思想的主流,但無論如何反映出至少一度時期,秦朝的統(tǒng)治思想有多元并存的局面。這又從一個側(cè)面表明秦代是有思想的時代。
就用人而論,為秦效力者固然多為講求功利的法家者流,但儒學之士及其他學派的人物也參與了秦的統(tǒng)一大業(yè)及統(tǒng)一后的秦朝政治。戰(zhàn)國末年,士人們即已大多自主地選擇了秦王,向他獻計獻策,助其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如大梁人尉繚明知“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但仍向秦王獻計以圖兼滅諸侯。(據(jù)《戰(zhàn)國策•秦策》)秦甫統(tǒng)一天下,建立專制帝國,即有一批“誦法孔子”的儒生以博士身份參與朝廷最高決策的廷議,如淳于越即為其時的著名人物之一。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當時秦有博士七十人,其職掌是“通古今”和掌管《詩》、《書》及百家語,可見其中既有儒家,也有神仙家和術數(shù)家。即便是經(jīng)歷了“焚書”、“坑儒”之后,也并沒有徹底拒絕儒學,沒有完全排拒儒生和廢除博士官職,如叔孫通還“以文學征待詔博士。”甚至陳涉起義時,秦二世還召集在威陽的博士諸儒生三十余人詢問情況、商討對策,叔孫通對策合帝意而獲賜“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焙髞硎鍖O通投靠漢王劉邦時,還帶著儒生一百余人。(據(jù)《史記•叔孫通列傳》)這從一個側(cè)面可以看出,直到秦末,“誦法孔子”的儒生仍然在秦廷占有一定的地位。毫無疑問,這些出自于儒門或其他學派的士人,其自身的思想及由其傳承著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自然會對秦代的思想和政治產(chǎn)生或大或小、或深或淺、或明或暗的影響。
秦政殘暴,其運短祚,二世而亡。“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已”(《史記•秦始皇本紀》)的秦始皇,盡管也任用士人,但他根本無法認同士階層抗禮君上、批判政治的價值及其作為社會輿論和社會良知承當者的合法性。“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同上)是其最基本的理念,故“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史記•高祖本紀》)、“不可以妄言,妄言者無類”(同上《酈生列傳》)便成為昭彰于史的秦代法令。在這種勢態(tài)下,“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名種私學“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史記•秦始皇本紀》)自然要激起秦始皇的雷霆震怒,而李斯提出的“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種之書”(同上)的建議,則很自然地被秦始皇欣然采納,于是,“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史記•李斯列傳》)甚至演化出了“焚書”、“坑儒”的慘劇。
“焚書”、“坑儒”對思想文化的破壞力很大,對士人的精神、心靈影響也很深重。就典籍而言,“焚書”所毀者多為史部,儒家典籍亦受其難。經(jīng)過秦火,秦之外的諸侯史記焚毀嚴重,官私悉燒,“為其有所刺譏也!保ā妒酚•六國年表》)儒門六經(jīng)典籍多殘為灰炭,其中,《禮記》大壞,至漢而難畢補綴之功;《易》托茲于筮卜,故不禁而全;《尚書》賴故秦博士伏生壁藏,然兵亂、流亡,終亡佚數(shù)十篇;《詩》以其諷誦,不獨在竹簡,故遭秦而全。不過,秦火雖烈,諸子百家之語卻未受大損,王充《論衡•書解》曰:“秦雖無道,不燔諸子,諸子尺書,文篇(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