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圭峰禪師宗密的方法論模式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2009/7/11
(接上頁)綜合,和稀泥本是行家里手,宗密喜會通本末便不算罕事。然而宗密有他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且一絲不茍地按自己的模式去做,他的“產(chǎn)品”便迥異于他人:在客觀記敘中獲得對象的真實旨趣,在辨明淺深中明了思想發(fā)展的高低序列,在指證得失中洞見各派思想的圓熟程度,最后,在會通本末中確立起諸宗諸派諸教思想所應(yīng)當(dāng)占的一席之地。這里,沒有曲解、拋棄、敵對,而是思想的大團圓。
個案1 五教各有用處 前文已述及宗密把佛教分為五教。他認為五教在接引眾生時各有功用。如對于有中下之根機的眾生,“則從淺至深,漸漸誘接”。(注:此段引文見宗密:《原人論》,直顯心源第三。)具體內(nèi)容和方法是:“先說初教,令離惡住善;次說二三,令離染住凈;后說四五,破相顯性,會權(quán)歸實,依實教修,乃至成佛。”而對有上上根智的眾生就不要依循序漸進的方法,而要一開始便依第五教,獲得頓悟,“頓指一真心體,心體既顯,自覺一切皆是虛妄,本來空寂”,但頓并不是說萬事大吉,而要漸修,“須以悟真之智,斷惡修善,息妄歸真,妄盡真圓,是名法身佛”。這便是“從本至末”法。
個案2 教禪一致 前文已說到宗密把禪家分成三宗,教家劃分三教,并認為三教三宗按淺深之次可配對:(1)將識破境教(為密意依性說相教中第三教)配息妄修心宗,因為這兩家都主張“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唯息妄修心也。息妄者,息我法之妄;修心者,修唯識之心”。(注:宗密:《都序》卷二。)(2)密意破相顯性教配泯絕無寄宗,因為這兩家都認為“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注:宗密:《都序》卷二。)(3)顯示真心即性教配直顯心性宗,因為這兩家都有共同的見解:“一切眾生,皆有空寂,無始本來性自清凈,明明不昧,了了常知,……此心全同諸佛”。(注:宗密:《都序》卷二。)但是學(xué)佛之人不要執(zhí)著于三教三宗的區(qū)別與淺深,因為從根本上說:“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注:宗密:《都序》,卷三。)配對是解決人們在浩翰的佛教經(jīng)論與林立的教派面前常生起的困惑迷茫之意。最根本的是要“以教照心,以心解教”,(注:宗密:《都序》,卷一。)“然后禪教雙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雙忘,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注:宗密:《都序》,卷三。)如此,哪里還有三教三宗的淺深本末之分哩:“聞泯絕無寄之說,知是破我執(zhí)情;聞息妄修心之言,知是斷我習(xí)氣。執(zhí)情破而真性顯,即泯絕是顯性之宗;習(xí)氣盡而佛道成,即修心是成佛之行”。(注:宗密:《都序》,卷三。)
個案3 會通釋與儒道 如上所述,宗密站在佛教立場上判儒道二教為“迷執(zhí)”,并對儒道二教四個主題進行了批判。不過,宗密在“會通本末”方法論指導(dǎo)下,對三教的功用、特點、異同都有精到的分析。從理論成果看,三教有高低之別。儒道“二教惟權(quán),佛兼權(quán)實。策萬行,懲惡勸善,同歸于治,則三教皆可遵行;推萬法,窮理盡性,至于本源,則佛教方為決了”。(注:宗密:《原人論》,序。)從社會功用看,三教有同有異!叭豢住⒗、釋迦皆是至圣,隨時應(yīng)物,設(shè)教殊途,內(nèi)外相資,共利群庶”。(注:宗密:《原人論》,序。)具體點說,宗密認為,儒家學(xué)說“是治國養(yǎng)親忠教之至道”,道家學(xué)說是“修身慎禍仁讓之宗源”,(注:宗密:《圓覺經(jīng)大疏鈔》,卷七之上。)因此,儒、道在社會政治和個人修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如此,宗密還在一些具體內(nèi)容上對三教作了會通。(1)把《易經(jīng)》中貞兆辭(注:參閱李鏡池:《周易通義》,中華書局,1981年9月第1版,頁1。)與佛教的“涅槃四德”融在一體:“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于一氣;常、樂、我、凈,佛之德也,本乎一心。專一氣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保ㄗⅲ鹤诿埽骸秷A覺經(jīng)大疏》序。)(2)把儒教“五!迸c佛教“五戒”相配,認為二者相同:不殺是仁,不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噉肉,神氣清潔,益于智也!保ㄗⅲ鹤诿埽骸对苏摗,斥偏淺第二。)為什么二者相同呢?宗密對每項都有詳細解釋,這里只擇取他對“智”與禁酒肉戒為什么相當(dāng)?shù)年愂觯骸爸钦撸R達分明,即不飲酒食肉戒也。唯此戒與智不得全同,然亦是其事類。謂飲酒昏亂,識鑒不明;飽食羶腥,臟腑穢濁,神不爽利故也!保ㄗⅲ鹤诿埽骸秷A覺經(jīng)大疏鈔》,卷七之上。)“不全同然亦是其事類”一語顯示了宗密慣有的分析必致細密的風(fēng)格。(3)在孝道上儒、釋旨同而行異。宗密非常推崇孝道(注:參閱宗密:《盂蘭盆經(jīng)疏》序。),他明言:“始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貫貴賤,儒、釋皆宗之其唯孝道矣。”(注:轉(zhuǎn)引自冉云華:《宗密》,頁98。)但二教在行孝方法上卻有三點不同:一是葬制不同:“儒則棺槨宅兆,安墓留形;釋則念誦,追薦其去職”。二是喪禮不同:“儒則內(nèi)齋外定,想其聲容;釋則設(shè)供講經(jīng),資其業(yè)報”。三是追憶不同:“儒則四時殺命,春夏秋冬;釋則三節(jié)放生,施戒盆會”。(注:轉(zhuǎn)引自冉云華:《(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