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時代中華文明的重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2009/7/11
(接上頁)滅了寒浞及其兒子,恢復了夏族的夷夏部落聯(lián)盟盟主地位,史稱“少康中興”。
東夷族后羿與寒浞代夏事,實際說明從夏代建國之初的益、啟之爭后,直到夏代前期,東夷族的實力仍然強大到足以推翻夏族的部落聯(lián)盟盟主地位的程度。這正是東夷民族文明程度居于先進地位的又一實證。
然而在《左傳》襄公四年與哀公元年的這兩則材料里,卻是站在中原夏民族的立場來敘寫的,所以把后羿與寒浞都當作反面角色來看待。關于這一點,傅斯年先生已經(jīng)注意到了。他在《夷夏東西說》里指出:“《左傳》之神話故事已很倫理化,……其立足點是偏于西國夏周之正統(tǒng)傳說,所以說羿澆甚不好!辈粌H如此,在以中原華夏為中心的儒書里,還把“羿浞代夏”這段歷史淡化,甚至刪除!渡袝 五子之歌》的序里只說“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薄妒酚 夏本紀》只言“太康崩,弟中康立”,“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而根本不提“羿浞代夏”事。這是司馬遷堅持周公、孔子六經(jīng)中“夷夏之辨”的原則,因而敘述先秦文明史時有失公允的一個典型例子。
但是,在中原儒書以外的文獻里,對于“羿浞代夏”事不僅有記錄,而且還評價很高。前引《山海經(jīng) 海內經(jīng)》說羿是“帝俊”所指派到人間的神。在《山海經(jīng) 海內西經(jīng)》里還說羿是“仁羿”,具有巫術功能,能上天人地:“海內昆侖之虛……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非仁羿莫能上崗之巖!痹凇冻o 天問》里,羿也是上帝所指派,而且對“羿浞代夏”事還記載完整:“羿焉彈日,鳥焉解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利決,封狶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阻窮西征,巖何越焉,化為黃熊,巫何活焉?……惟澆在戶,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女歧縫裳,而館回爰止?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湯(疑為“澆”之誤)謀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尋,何道取之。”對于上述《山海經(jīng)》、《天問》的記載,傅斯年先生有很好的分析:“《山海經(jīng)》之為書,雖已系統(tǒng)化,尚未倫理化,且記東方的帝系較多。這部書所舉夷羿事,很足以表現(xiàn)戰(zhàn)國時羿澆的傳說尚甚盛!渡胶=(jīng)》與《天問》互相發(fā)明處甚多,《天問》稱羿之重要全與《山海經(jīng)》合。所謂‘羿焉彈日’,正在《天問》中論創(chuàng)世紀一節(jié)中,則羿本是天神。所謂‘帝降夷羿’者,正《山海經(jīng)》所謂‘帝俊賜羿素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恤下地之百艱。’《天問》一篇,本頗有次序,王逸以為不次序者,乃由于不知《天問》所陳是流行神話故事之次序,不與漢代人之古史傳說同,故不能解!盵22]
《山海經(jīng)》與《天問》都是楚地的作品。童書業(yè)先生認為,《左傳》襄公四年與哀公元年中有關“羿浞代夏”的故事正是采自楚地作品者。他說:“吾人觀察左氏襄四年及哀元年本節(jié)事,覺其文字頗古,不類漢人之作。且其中多有神話殘跡,且有可以印證氏族制之處,……可能此類故事本為楚地傳說,有神話及史事流傳于楚地而為《左傳》作者所采,加以增飾,而成今左氏中此兩段文字。至于先秦兩漢書所以極少言此故事,則因三代史事多為‘鄒魯捂紳先生’所傳,楚地傳說為其所忽略!盵25]
以上傅斯年先生與童書業(yè)先生關于《天問》、《山海經(jīng)》所載“羿浞代夏”事為可信的判斷是正確的。因為現(xiàn)代考古學正為“羿浞代夏”事提供了實物證據(jù)。這就是二里頭文化?脊殴ぷ髡叨颊J為,二里頭文化是夏王朝時期的夏族文化。李伯謙先生進一步認為,二里頭文化“很有可能是‘太康失國’‘后羿代夏’以后的夏文化”,因為“從文化特征分析,二里頭類型早期的許多因素雖與(中原地區(qū)的)王灣三期文化相同或相似,但也有不少因素與東方關系密切,可在東方找到‘淵源’。”李伯謙先生舉例指出:“二里頭類型墓葬的隨葬陶器組合中常見的觚、鬻、盂等酒器和三足盤、平底盤、豆等盛食器,在王灣三期文化墓葬中較為罕見,而在山東龍山文化的墓葬中卻?梢姷。這正說明二里頭類型居民所使用的某些禮制以及風俗習慣是由東方,主要是山東龍山文化傳來的。”據(jù)此,李伯謙先生認為:“文化的傳播往往是與族的遷徙相聯(lián)系的,族的遷徙又常常由戰(zhàn)爭所引起。而考察夏代早期的歷史,東方因素向中原大量滲入和傳播,卻是只有在‘太康失國’‘后羿代夏’這一夷夏民族大沖突、大融合的時期才有可能的!盵26]考古材料再次證明,歷史上確實出現(xiàn)過“羿浞代夏”事件,《楚辭》、《山海經(jīng)》的記載是可信的,而中原儒書對此事卻有意刪除。這提醒我們對先秦秦漢文獻必須以考古材料為依據(jù),進行具體分析與批判。
現(xiàn)在,我們可以將前面的討論作一簡單回顧。我們發(fā)現(xiàn),從五帝時代直到夏代中期,夷夏兩族一直處于彼此強勝、共同聯(lián)盟執(zhí)政的狀態(tài)之中:
在中華上古文明史上,兩族關系保持如此長時期的聯(lián)盟交往,大概除了夷夏之外,沒有其它的事例。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古文明現(xiàn)象,尤其是(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