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早出新證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2009/7/12
(接上頁)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jié)焉;束發(fā)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禮記•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备匾,甲骨文中已有“多子其徙學,返不遘大雨”(《龜甲獸骨文字》卷二)的記載,金文中也出現(xiàn)“小學”(《大盂鼎》)、“學宮”(《靜簋》)、“辟雍”(《麥尊》)等概念,郭店簡《唐虞之道》有“太學之中,天子親齒,教民弟也”,明確提到大學。晚出論者可以懷疑《王制》等篇的可靠性,卻無法否定甲骨、金文尤其是出土竹簡材料,而大學晚出一旦被否定,其結(jié)論就站不住腳。
退一步講,大學制度即使果真是秦漢以后才出現(xiàn),也不就意味著《大學》就一定晚出。因為所謂《大學》與《學記》相近,均是對大學制度的反映,本身就是后人的一種聯(lián)想,并沒有多少事實根據(jù)。相反,如果將二者作一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實際存在較大差別!秾W記》所說的“大學”,從上下文來看,應(yīng)是指具體的大學設(shè)施,這種大學中是以“離(注:解析)經(jīng)辨志”,也即是以經(jīng)學的傳授為中心內(nèi)容的;而《大學》一文根本就沒有提及具體的學校制度,鄭玄《禮記目錄》說:“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编嵭倪@個解釋比朱熹更為合理,且與《大學》的中心內(nèi)容“修、齊、治、平”相符合,應(yīng)該是《大學》的原意。因此《大學》與《學記》雖然均談到“大學之道”,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這一點連主張《大學》晚出的徐復觀先生也不得不承認,他說《大學》“與《學記》等篇,將教學之基礎(chǔ)建立于經(jīng)典之上的也完全不同!洞髮W》系完全代表儒家之理想。亦即是說,由《大學》所反映的學問內(nèi)容,未曾受到西漢以經(jīng)典為學問中心的。……固無俟于《學記》與之相發(fā)明。且就兩書之內(nèi)容、規(guī)模、氣象言之,彼此間決無直接之關(guān)聯(lián)!保7)其實《大學》的“修、齊、治、平”淵源甚早,(詳下)固不待于大學制度形成以后才能出現(xiàn)。從孔子的思想來看,他雖然沒有直接使用“修、齊、治、平”的概念和語言,但他主張“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與這一思想也大體相符,而孔子正生活于舊的學校制度開始瓦解,新的學校制度尚未形成的,若按以上的觀點,豈不是孔子的思想也要晚出了?晚出論者的邏輯是,只有大學制度形成和完備以后,儒家的“修、齊、治、平”思想才能夠出現(xiàn)和產(chǎn)生,而我們認為“修、齊、治、平”作為儒家的一種人生理想和實踐原則,與大學制度根本無關(guān),相反,只有當這一理想獨立于學校制度之外時,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而一旦與學校制度相結(jié)合,便意味著它本身的沒落和衰竭。這只要將孔孟之類的儒者與漢代以后的經(jīng)儒作個簡單的比較,便可以看得很清楚。
晚出論者的另一個根據(jù),是《大學》的思想在相關(guān)中出現(xiàn)得較晚,因而《大學》一書亦形成較晚!洞髮W》的基本思想是所謂的“三綱領(lǐng)”“八條目”,而“八條目”中尤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對于《大學》的“修、齊、治、平”,有學者認為“此一有體系之層層推闡,孔子未嘗言;于孟子僅發(fā)其端。”(8)徐復觀先生也說:“《大學》系以個人直通于天下國家,此必在天下為公的強烈觀念之下,始能出現(xiàn)。”(9)所謂“孟子僅發(fā)其端”,是指《孟子•離婁上》中的一段言論:“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彼麄冋J為孟子始將身、家、國、天下聯(lián)系在一起,故《大學》成書最早也當在《孟子》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說法明顯有誤,因為孟子這段話中說到“人有恒言”,表明是對前人言論的引用,而這一言論一定產(chǎn)生較早,流傳較廣,所以才能夠“人有恒言”。其實在比《孟子》更早的《老子》中,也有一段與此相關(guān)的言論!独献印返谖迨恼略疲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這可以說是《大學》“修、齊、治、平”思想的最早來源。以前由于人們對《老子》的成書年代存在爭議,這條材料的可靠性也受到懷疑,郭店楚簡《老子》的出土,證明了《老子》一書為老子所著,特別是證實了《老子》一書的早出。而楚簡《老子》乙本中正好有這段材料,只是省去了助詞“之”,作“修于身”、“修于家”、“修于鄉(xiāng)”等。學術(shù)界雖然在楚簡《老子》是今本《老子》的節(jié)本還是全本等上還有一些爭論(10),但上面這段材料為《老子》原來所有,則無可置疑。這就對晚出論者作出了有力的駁斥,同時也為《大學》的早出提供了一個旁證。另外,在《中庸》中也有多處文字與“修、齊、治、平”的思想相近,如: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