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春秋》——關(guān)于儒學(xué)運動起源的冥想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2009/7/12
(接上頁)理素質(zhì)。然萬變不離其宗,如果“人”不幸而墮入權(quán)力斗爭的魔道,唯利是圖、與物浮沉,《易》教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此即“易之失賊”31及“易為君子謀”32的道理。職是之故,與《易》教相應(yīng)的《春秋》教最重“華夷之辯”!叭A夷之辨”不在種族血統(tǒng)而在文化理想之有無——自覺地恪守崇高的理想并以之為向?qū)Τ摲▌t的國家或民族為“”;反之,放縱本能、唯利是逐,將其命運拱手交給“上帝之手”的國家或民族為“夷狄”。一個人要先立乎其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要先立乎其大——中國之所以為中國,正因其立志要成為“中國”。它永遠將崇高的文化理想視為指導(dǎo)國家行為的南針,高尚其志,逐步帶動尚未開化的“夷狄”走上“仁”所指引的道路——所謂“齊一變至魯,魯一變至道!33在滄海橫流的亂世,“中國”只有損其文致,返質(zhì)用忠,充分釋放生命力以適應(yīng)殘酷的自然法則;而在喪亂之后,必定“隆禮義”以勝殘去殺,逐步化解生存競爭的積習(xí)在人民心理深層的慣性。人類的之所以異于動物界的時間流程,就在于高貴的“仁”永遠也不會容許主宰隨心所欲地行使其法則。當(dāng)“人”終于達到“仁”的自覺之時,歷史的發(fā)展就開始步入人文演化的全新的軌道——在“據(jù)亂世”,人類“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34,其動物本能通過種族矛盾表達自身;在“升平世”,人類“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35,其動物本能通過文化沖突表達自身;而到了“太平世”,“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36,終于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人類的自然本能化除凈盡之時,也就是“天下歸仁”之日;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才完成了自身,從主宰那里獲得完全的自由!叭实耐鯂钡膩砼R不是因為仁慈的上帝赦免了“人”的“原罪”,而是因為高尚其志的人類以其自作主宰之意志戰(zhàn)勝了自己的“原罪”。文明的進步永遠以“人”把握自身命運的能力為其標(biāo)度,動物本能所化生之物質(zhì)成就實無與焉——主宰能予之,主宰能取之,一如鏡花水月。只有不懈地積善成德,才能促使“仁的王國”早日來臨。魯哀公十四年春,當(dāng)孔子將儒學(xué)運動的宗旨闡發(fā)無余之際,傳說中象征著“仁義”的麟獸出現(xiàn)于魯國的大野,這位偉大的教師記下了《春秋經(jīng)》的最后一條——“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以為祥瑞。
注釋:
1、《尚書•陶謨》
2、《詩•大雅•皇矣》
3、《詩•大雅•蕩之什》
4、《老子•六十五章》
5、《史記•太史公自序》
6、《論語•為政》
7、《詩•大雅•大明》
8、《公羊傳•僖公四年》
9、《史記•孔子世家》
10、《論語•公冶長》
11、《論語•陽貨》
12、蘇軾《前赤壁賦》
13、《論語•為政》
14、《墨子•公孟篇》
15、《論語•顏淵》
16、《論語•子罕》
17、《論語•顏淵》
18、《孟子•公孫丑上》
19、《論語•顏淵》
20、《史記•孔子世家》
21、《史記•孔子世家》
22、《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23、《史記•孔子世家》
24、《春秋繁露•竹林》
25、《史記•太史公自序》
26、《孟子•離婁下》
27、《論語•季氏》
28、《春秋•隱公十四年》
29、《孟子•離婁下》
30、《易•系辭》
31、《禮記•經(jīng)解》
32、《張子正蒙•大易篇》
33、《論語•雍也》
34、何休《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隱公元年”
35、同上
36、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