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思維方式的“無為”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2009/7/12
(接上頁)治水的方法跟他的父親鯀不同。鯀的方法是人為的“湮”,費力多而功效低。禹的方法則不同,他因順著水的流勢無為而治,“高高下下,疏川導滯”(《國語·周語》),把水引進了東海。傳說鯀的性格是為人“悻直”(《楚辭·離騷》),“負命毀族”‘(《史記·五帝本紀》)’。可知是個剛愎自用之人。而禹的性格亦與其父相反,古書上說他“好問好察邇言”(《中庸》),“樂取于人以為善”,( 《孟子》)性格頗有隨和因順的色彩。也許先秦思想家“無為”“靜因”的思想方法確曾從大禹治水的方法中得到過某種啟示。
另外,“無為”、“靜因”的思維模式的形成,可能和古代以農業(yè)耕作為主要生存方式的形態(tài)有關。這種生存方式?jīng)Q定了人們對于天時、地利等客觀外在條件的極大的依賴性。與富于遷徙性的游牧民族不同,農耕社會的人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在他們尚無足夠的力量來同自然力量相抗爭的情況下,對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客觀外部環(huán)境的因順與適應,乃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同時也是十分明智的選擇。其后果當然是使主體的自我意識和開拓性、創(chuàng)造性、進取性等精神,在“靠天吃飯”的嚴酷現(xiàn)實面前,受到了壓抑。因而“無為”思維模式的消極也是顯而易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諸如聽天由命、隨遇而安、隨波逐流、無所作為等消極方面,與“無為”思維模式不無關系。
但是,也應當看到問題的另一面!盁o為”思維模式,特別是當我們把它放到“后”的話語環(huán)境中來加以評價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它有不少極其可取的,很有價值的意義。筆者認為其意義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無為”思維模式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模式,具有一定的樸素辯證法色彩。 它引導人們注意到矛盾對立面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同一性,以及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如“為”與“不為”,行為的主體與客體,一件事情的原因和結果,目標與手段等等,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是單一不變的,而是多種多樣,有多種可能性,而且是可以改變的;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 相反相成,而且可以互相轉化的。
(2)、“無為”思維模式帶有反向思維的特征。它提醒人們在處理具體問題時,不妨運用反向思維,腦筋急轉彎,換個角度看,回過頭來看,退下一步看,也許解決問題的鑰匙就在你身后,或許問題竟可以不解而解。它還提示人們一種高明的策略智慧,解決問題并非只有一條路,也并非總是需要一往無前,義無反顧。有時不妨以退為進,先退后進,有時可以聲東擊西,欲擒故縱,有時則要適可而止,止于至善。
(3)、“無為”思維模式是富于妥協(xié)精神的思維模式。它提示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意見分歧,乃至等方面的矛盾對立關系時,采取隨和的、妥協(xié)的態(tài)度,不要總是固執(zhí)己見,不知退讓,不要總是搞對抗,搞“斗爭”。要善于 與對方尋求共同點,作出必要的讓步以取得妥協(xié)。這種妥協(xié) 精神對于一個文明民主的社會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民主精神的一個要素就是妥協(xié),沒有各派政治力量之間的相互妥協(xié)也就談不上真正的民主。又如,對于分歧很大,爭執(zhí)不休的敏感政治采取“不搞爭論”的態(tài)度, 這也是一種高明的“無為”式的妥協(xié)智慧。此 正老子所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4)、“無為”思維模式是一種尊重客體的思維模式。它提示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與“行”的活動中,對“知”與“行”的對象與客體要采取尊重的、因順的態(tài)度。不要無視客觀條件和客觀,一味膨脹主體的自我意識,按照主觀 意圖恣意妄為。具體來說,就是認識事物,要懷著“虛靜”之心,排除主觀偏見。做事情,要以“因順”的態(tài)度,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對客體的尊重也提示人類要尊重 自己生存于其間的環(huán)境,F(xiàn)代人類在追求自身的過程中,似乎已經(jīng)“為”之過分, 而“因”之不足,沒有給我們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以足夠的尊重, 這已經(jīng)造成了不良的后果,F(xiàn)在是到了應該糾正和補救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