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傳統(tǒng)儒家 弘揚儒家傳統(tǒng)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2009/7/12
(接上頁)兒女缺失那種首先尊重父母作為“人”所具有的人格存在和基本權利等等的本真性人本主義觀念。)其實,后儒家在普遍群體性維度與一己個體性維度內在統(tǒng)一的基礎上,主張尊重每個人的人格存在和基本權利、關愛一切人的人性生活和正當利益,這本身就包含著:充分承認任何一個特殊性團體中的成員(包括自己的父母親人)的人格存在、基本權利、人性生活和正當利益。
28.再就君臣團體性而言。后儒家根本否定傳統(tǒng)儒家的“君權至上”觀念以及荀子為此提出的下述理由:“父能生之,不能養(yǎng)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誨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誨之者也”,因為這一理由即便在古代社會也不符合事實、根本無法成立。與此相應,在背景下,后儒家同樣根本否定傳統(tǒng)儒家一直主張的“君臣有義”、“君惠臣忠”等陳腐觀念。在探討現(xiàn)代社會治緣團體性中的上級下屬關系時,后儒家將以普遍性的社會公德(仁)作為至上本根,提倡那些遵循本真性人本主義原則、符合現(xiàn)代社會普遍性倫理規(guī)范的職業(yè)道德。
與此同時,在現(xiàn)代背景下,后儒家也不再提倡傳統(tǒng)儒家極為推崇的內圣外王理想以及堯舜文武典范。這不僅是鑒于這些打有古代社會深刻烙印的理想典范雖然包含某些積極的正面價值、卻又具有各種嚴重的負面弊端,也不僅是鑒于后儒家之“后”并非向“后”看(眷戀過去)、而是向“前”看(面向未來),同時更是鑒于:后儒家的終極目標,不是力圖把某個人或某些人造就成因為道德超拔便能平治天下、并讓萬民景仰的青天圣王,而是旨在把每個人或一切人培養(yǎng)成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社會公民。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后儒家的終極目標,不是“滿街人都是理想圣王”,而是“滿街人都是優(yōu)秀公民”。
此外,后儒家還根本拒絕在現(xiàn)代社會中喜劇性地再次扮演傳統(tǒng)儒家那種自命的或是他封的“王者師”尷尬角色,而寧愿選擇孟子提倡的“大丈夫”自主身份(當然是在消解這一觀念的男性中心主義色彩之后)。
29.在堅持上述觀念的前提下,同時也從維系儒家傳統(tǒng)自身認同的立場出發(fā),后儒家強調:在當前現(xiàn)代化即理性化的進程中,應當充分承認各種特殊團體性因素(尤其是血親團體性因素)在人的整體性存在中的重要意義,大力肯定各種特殊團體性情感(尤其是血親團體性情感)在人類生活中的正面價值,尤其提倡一己性個體應當對特殊性團體承擔起自己應當承擔的那些與普遍性群體權益根本一致的道德責任和倫理義務,甚至推崇為了履行這類道德責任和倫理義務,而在必要時不惜放棄自己的某些本能欲望、限制自己的某些物質需要、乃至犧牲自己的肉體生命存在的高尚品格,由此克服和消解所謂“現(xiàn)代性”相對忽視特殊團體性人際關系和人際情感的負面弊端,維系和鞏固家庭觀念、朋友情誼、社區(qū)意識、團隊精神等等。
事實上,通過深度批判和徹底解構,后儒家甚至主張在普遍主義的架構內積極肯定和重新建構傳統(tǒng)儒家的“愛有差等”觀念,明確認為:在一視同仁地尊重一切人的人格存在和基本權利、關愛每個人的人性生活和正當利益的本根至上的終極基礎上,一己性個體可以并且應當按照各種特殊性團體的存在根據(jù)和具體,對于自己的父母子女、丈夫妻子、朋友熟人等等,分別給予更強烈的情感關懷、提供更專注的體貼照顧、建立更密切的交往溝通。當然,其前提必須是:這種差等之愛只是在內容和強度上、而不是在本質和地位上大于和高于上述一視同仁,亦即這種差等之愛不應該在實質性意義上凌駕于上述一視同仁之上,更不應該為了維系和實現(xiàn)這種差等之愛而損害和否定上述一視同仁。后儒家也將從這個視角肯定和重構宋明儒學提倡的“理一分殊”觀念:在一視同仁地實施惻隱仁愛這個本根至上的普遍性一理維度的基礎之上,積極肯定各種團體性關系的特殊性分殊維度的重要意義,充分承認各種團體性之愛的特殊性分殊特征。
30.綜上所述,后儒家之所為僅僅在于:深度批判傳統(tǒng)儒家的血親情理精神,徹底消解傳統(tǒng)儒家的特殊主義架構,依據(jù)一種原本就內在地潛含于儒家傳統(tǒng)人本主義立場之中的普遍主義架構,將傳統(tǒng)儒家提倡的那些依然具有正面價值和積極意義的思想觀念加以重組,由此大力弘揚儒家傳統(tǒng)的仁愛情理精神,以使自身既成為“后”儒家、又成為后“儒家”,在“后”之中繼續(xù)維系“儒家”傳統(tǒng)的自身認同。換句話說,后儒家之所為僅僅在于:把被傳統(tǒng)儒家顛倒了的架構重新顛倒過來,以一種上下倒置的顛覆方式重新建立儒家傳統(tǒng)的理論架構。
正因為如此,后儒家對于原儒家和新儒家的深度批判、徹底解構、根本否定、異質重構,在本質上其實是儒家傳統(tǒng)的自我批判、自我解構、自我否定、自我重構。同時,也只有這種自我批判、自我解構、自我否定、自我重構,才有可能真正使擁有兩千五百年悠久的儒家傳統(tǒng),在當前人類全球化—多元化的氛圍中,持續(xù)煥發(fā)普世性的生命力,并對今后全人類的文化發(fā)展做出其他文化傳統(tǒng)、其他思潮學說無法替代的獨特貢獻。
31.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僅僅試(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