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與藝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2009/7/12
(接上頁)
完稿于北大哲學系教師工作間
注釋:
i 這并不是在否認孔子之前的古籍中有“仁”。相反,《詩》、《書》、《左傳》等中的“仁”已經(jīng)有了“愛人”、“親親”、“推愛及人”等意思。但正是孔子賦予了“仁”以更微妙的含義,這也就是本文要去揭示的。
ii 引自郝大維(David Hall)、安樂哲(Roger Ames)的《孔子哲學思微》(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 SUNY Press, 1987, 第111頁。
iii 引自《孔子哲學思微》(版),111頁。
iv 《哲學史》,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0-22頁。另見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74頁。
v 引自《孔子哲學思微》,111頁。
vi 黑格爾寫道:“孔子的教訓在萊布尼茲的曾轟動一時!覀兛吹娇鬃雍退牡茏觽兊恼勗抂《論語》],里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些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鬃又皇且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里面我們不會獲得什么特殊的東西!瓰榱吮3挚鬃拥拿,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保ā墩軐W史講演集》第一卷,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6年,119-120頁。)
vii 參見《孔子哲學思微》,112-113頁。
viii 比如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講:“孔子的學生曾子曾以忠恕兩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孔子的愿意的。所謂忠恕之道,就是以自己作為例子,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雍也》)。又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鬃釉谥袊軐W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仁’這一范疇……,[把它]看作指導生活、處理事務的普遍原則,認為可以‘終身行之’的絕對真理。”(第一冊,71,74頁)
ix 以下引《論語》時,只在括弧中給出該書的篇章數(shù)字。此數(shù)字以金良年的《論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為準。
li 見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對“王”的解釋。
lii 《禮記·經(jīng)解》。
liii 子曰:“我欲載之空文,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引自《史記·太史公自序》。
liv 《孟子·滕文公下》。按公羊?qū)W的解釋,《春秋》對于惡君、不肖之君是一樣地“惡”之、“賤”之的。參見《春秋公羊傳譯注》,王維堤、唐書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頁、12頁等。
lv 郝大維、安樂哲《孔子思微》,111頁。[上面已有引用]
lvi 辜鴻銘:《人的精神》,58頁。[上面已有引用]
lvii 注意,這親子之愛是實際生活過程所原發(fā)構(gòu)成的,不一定是現(xiàn)成物質(zhì)或基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