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說探源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2009/7/12
(接上頁)味品的“梅” , 皆同紐而韻近 , 其命名皆與味有關(guān)也。從古文字的發(fā)掘材料來看 , “味”字的產(chǎn)生較“美”字為晚 , 它在金文中才開始出現(xiàn) , 而甲骨文中只有“美”字 , 尚無“味”字。這就是說 , 最早時人們提到美味 , 都以“美”言之 , 只是由于后來的“美”字由味道的意義逐漸生發(fā)擴展 , 終于變成了一個抽象的泛指 , 故人們才又根據(jù)這個字的字音 , 重新造了一個“味”字來專指味道。實際上 , 盡管在有了“味”字之后 , “美”指美味的這一本義還是沒有被人忘記!抖Y記·祭統(tǒng)》 : “三牲之俎 , 八赑之實 , 美物備矣。”《國策·燕策》 : “為之遠行 , 故為美酒” ; 《孟子·盡心下》 : “膾炙與羊棗孰美 ? ”《呂覽·本味》 : “肉之美者 , 猩猩之唇 , 獾獾之炙 ; 魚之美者 , 洞庭之鮒 , 東海之鮞 ; 菜之美者 , 昆侖之萍 , 壽木之華 ; 飯之美者 , 玄山之禾 , 不周之粟 ; 水之美者 , 三危之露 , 昆侖之井!逼渌^“美” , 都用的是這個字的本義。甚至到了隋唐時期 , 人們還是這樣用 : 崔弘度 , 隋文時為太仆卿。嘗戒左右曰 : “無得誑我 ! ”后因食鱉 , 問侍者曰 : “美乎 ? ”曰 : “美”。弘度曰 : “汝不食 , 安知其美 ! ”皆杖之。 ( 《桂苑叢談》 ) 劉仆射宴 , 五鼓入朝 , 中路見賣蒸餅之處 , 使人買之 , 以袍袖包裙帽底赻之 , 且謂同列云 : “美不可言 , 美不可言 ! ” ( 《嘉話錄》 ) 諸如此類 , 都是這樣的例子。既然“美”字的初義本指味道好 , 那么也就是說 , 中國人的美的觀念本是從口腹的快感中生發(fā)出來的。這一點不光是中國 , 恐怕整個人類都是如此。吃 , 是人類生命的第一需要 , 故人對作為吃的快感的美味的意識 , 一定在聽覺的、視覺的快感之前。此沈約《需雅》所謂“人欲所大味為先”也 ( 《隋書·志》引 ) 。然西方人在美的意識產(chǎn)生之后 , 即強烈地意識到它與口腹快感的區(qū)別 , 以至于將味覺從審美的領(lǐng)域里放逐出去 ; 而中國人卻一直未肯忘記“味”這個產(chǎn)生美的母體 , 以至在美的觀念成熟之后 , 人們說起美聽與美視 , 也往往與美味相提并論。比如 : “聲一無聽 , 物一無文 , 味一無果! ( 《國語·鄭語》 ) “目之所美 , 耳之所樂 , 口之所甘! ( 《墨子·非樂》 ) “口之于味 , 有同嗜焉 ; 耳之于聲 , 有同聽焉 ; 目之于色 , 有同美焉。” ( 《孟子·告子》 ) “目好之五色 , 耳好之五聲 , 口好之五味! ( 《荀子·勸學(xué)》 ) “美色不同面 , 皆佳于目 ; 悲音不共聲 , 皆快于耳 ; 酒醴異氣 , 飲之皆醉 ; 百谷殊味 , 食之皆飽! ( 《論衡·自紀》 ) “清趐之美 , 始于耒相 ; 黼黻之美 , 在于杼柚! ( 《淮南子·說林訓(xùn)》 ) “雖云色白 , 非染弗麗 ; 雖云味甘 , 非和弗美! ( 《抱樸子·勖學(xué)》 ) 在這些例子中 , 美味與美視、美聽的聯(lián)系 , 絕不是某個人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聯(lián)想的結(jié)果 , 而是“美”字的原始意義在人們審美觀念中的留存。換句話來說 , 中國人以“味”論美感 , 它是從歷史中“長”出來的 , 而不是從頭腦中“想”出來的。它壓根就沒有知識產(chǎn)權(quán)意義上的發(fā)明者。
單就審美領(lǐng)域上來說 , 人一開始有意識地感受和欣賞藝術(shù) , 就是與舌頭對美味的感覺密切結(jié)合在一起的。正如人們所知道的 : 是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藝術(shù)形式 , 先秦人對樂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標準 , 那就是“中和之美”!吨芏Y·春官·大司樂》 : “以樂德教國子 : 中和、祗庸、孝友” ; 《荀子·王制》 : “中和者 , 聽之繩也”。所謂“和” , 是具有味道上和聲音上雙重意義的一個詞 , 它既指味道的調(diào)和 , 又指聲音的諧調(diào)。《商書·說命下》 : “若作和羹 , 惟爾鹽梅” ; 《周禮·天官》 : “掌王之后世子膳之割烹煎和之事”。《禮記·月令》 : “薄滋味 , 無致和” , 這些是在調(diào)味的意義上用“和”的例子。而《虞書·舜典》 : “聲依永 , 律和聲” , 《詩·周頌·有瞽》 : “肅雍和鳴 , 先祖是聽” , 《小雅·賓之初筵》 : “趢舞笙歌 , 樂既和奏” , 又是在諧聲的意義上用“和”的例子。從調(diào)味的意義出發(fā) , 古人管烹調(diào)時所用的調(diào)料叫“和” , 《呂覽·本味》 : “‘和’之美者 , 陽樸之姜 , 招搖之桂 , 越駱之菌 , ?鮪之鹽”。從諧(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