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中國設計的發(fā)展趨向
畢業(yè)論文網 2009/7/12
(接上頁)但是全球化也不是一味的模仿,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故意搬照,拼湊外來文化的設計。以無錫為例,歷史上無錫和長沙、蕪湖、九江并稱為全國四大米市,早在明朝萬歷年間,蓮蓉橋附近就已有米市。在這樣的富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附近,市政府建了一條歐風街,顯得不倫不類。巴黎要跟紐約競爭,會把自己的老房子老街拆了去建和紐約一樣的高樓大廈嗎?人們不遠萬里來看北京城,是為了來看北京的超現(xiàn)代高樓或者法國人設計的模仿巴黎香榭麗舍的王府井嗎?可見跨文化設計最主要是把握好全球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辯證關系,了解和保持文化中的個性,才不至于在設計中生拉硬扯,而是在保有自身特色同時,融會不同的文化,創(chuàng)造出更新、更有活力的交融文化。
(二)本土化設計理念
這種理念是民族精神在設計中的體現(xiàn),是對霸權主義的對抗,強調彰顯自身的特色。日本設計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在遵循本國風格的同時,又取得了國際地位。他們的很多設計作品中有一種靜、虛、空靈的境界,讓人能更深地感受到一種東方式的抽象。其實日本很多自稱為大和民族的本土文化都是傳自中國,但是中國當代的設計為什么還不及日本呢?中國設計這些年來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成效卻難盡人意。通過“一仿二改三創(chuàng)造”制作出的“新產品”,多流露出歐美設計的痕跡或日本設計的風格,卻唯獨看不到本民族文化的蹤跡,這種設計上表現(xiàn)出來的蒼白,引起了許多設計師的深思。因而在這樣一個高度現(xiàn)代化、信息化的社會里,在全球化大潮迅猛襲來的時代中,中國的設計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化”和“本土化”的回歸,這是中國設計師對自身文化的一種責任感、一種反思,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憂慮。
其實,中國人對自身的文化是有著很深的認同感的:以前一汽曾就“紅旗”的造型主要針對中青年人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對造型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是認同的;近幾年出現(xiàn)的漢服熱,中國結的盛行,也說明了這一點。因此許多設計師開始對設計的本土化展開探索,一些成功的設計師,如香港的靳埭強、陳幼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不僅具有一流的設計意識,而且在設計中添加了許多中國元素,如古錢幣、水墨畫、儒家文化,他們很懂得如何將中國文化加入一些現(xiàn)代元素呈現(xiàn)出來,表面上看是一些符號、形式,但更透徹的是從這些符號、形式當中折射出的五千年的中國文化精神。
但可惜的是,如今的中國設計師可能過多地強調了形式技巧方面,只熱衷于對“傳統(tǒng)”的借用和表現(xiàn),出現(xiàn)了諸如帶著瓜皮帽的北京西客站,以及全國各地那些拆舊建新的仿古民居、仿古建筑等等,這都只是一些徒具外殼、沒有靈魂的設計。設計師一味地注重民族化,否定了全球化。設計是一種國際化的語言,總是要和國際交流接軌的。我們的視野和觀念不能只局限在地域經濟和傳統(tǒng)觀念的模式中,或者停留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喋喋不休的爭吵里,否則很有可能跟不上形勢,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最終被淘汰出局。
三、對全球化的應對態(tài)度
實際上近年來,被視為必然趨勢的全球化,卻遇到了越來越強烈的挑戰(zhàn),反全球化的聲音越來越高。哪里有國際會議,哪里就有反全球化的聲音,反全球化示威似乎成了國際會議場外的必備場景。2001年在意大利熱那亞的八國首腦會議上,爆發(fā)了反全球化示威;2003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舉行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期間,甚至有韓國農民以死來抗議全球化。
中國當然也有很多批評全球化的聲音,批評電視,批評跨國公司。但是想阻擋住全球化的潮流,卻是不可能的。沒有全球化就沒有中國這20年的進步,哈佛大學肯尼迪行政學院院長約瑟夫•奈(JosephSNye)曾經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脫離了全球化的進程,就會使得自己不能發(fā)展!备鲊洕l(fā)展的實踐也表明,主動適應全球化趨勢的發(fā)展中國家,已經取得了比閉關鎖國的國家優(yōu)異得多的經濟發(fā)展。
而在全球化的同時,那種地域化、民族化、個性化的趨勢也會越來越頑強,越來越強大,尤其是在最難統(tǒng)一的文化層面。就設計文化而言,從總體傾向上看,大部分設計師并不認為經濟的全球化必然會帶來文化上的一體化。他們反對文化霸權,贊同文化的多樣性。而中國的設計文化應該怎樣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在對國際交流日益發(fā)展的時代建立中國化設計?這是每一個中國設計師的焦慮和渴望。我們當然不能全盤西化,畢竟我們有著祖先創(chuàng)造的豐厚的文化寶藏,這是我們的責任和重擔;但也不能一味沾沾自喜于民族的文化,時代要向前發(fā)展,要與國際接軌。
靳埭強設計師認為中國有如此大的市場,本身就是國際的一部分,不可能脫離國際市場,同時,沒有中國,“全球化”也就不能稱之為“全球化”。他強調要重新認識“本土化”與“全球化”的關系,中國銀行行徽雖然采用了中國漢字“中”字作為圖形,但并沒有因此形成地區(qū)的限制,本土文化未必影響設計國際化。從根本上講,后者是基于(未完,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