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中華文藝復興——中華文藝復興的可能性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2009/7/12
我在《論中華文藝復興》[1]中認為,中華民族應該實現(xiàn)偉大的科學文化藝術復興。借鑒歐洲“文藝復興”的提法,這個偉大的科學文化藝術復興可以稱之為“中華文藝復興”。在該文中,我還認為,中華文藝復興的涵義指的是,在古代有過繁榮輝煌歷史的中華文化藝術,以科學、文化、藝術的持續(xù)普遍高漲,來恢復它的這種繁榮輝煌,并通過這種新的繁榮輝煌,使中華科學文化藝術重新走在世界各民族科學文化藝術發(fā)展的前列,使中華民族成員得到長期的理性熏陶,為中華民族的永久順利發(fā)展打下牢固的基礎。從中華民族長遠發(fā)展的角度看問題,從促進中華民族復興的角度看問題,從我國具有與世界強國同等地位的角度看問題,中華文藝復興的出現(xiàn)都有其必要性。那么,中華文藝復興的出現(xiàn)有沒有可能呢?如果有,這種可能性又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本文擬就這個問題,作些探討和論述。
一、中華民族經濟、政治上的復興必然導致中華民族文化上的復興,使中華文藝復興在理論上成為可能。
“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2],因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對科學文化藝術的發(fā)展起著根本的推動作用。又由于“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xiàn)”(列寧),社會經濟發(fā)展對科學文化藝術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會通過政治進行,所以,綜合經濟發(fā)展和政治的作用,就可以說:中華民族經濟、政治上的發(fā)展,必然推動中華民族在科學文化藝術上的發(fā)展;中華民族經濟、政治上的復興,必然導致中華民族在科學文化藝術上的復興,使中華文藝復興成為可能。
事實也是如此。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為目標的中國人民大革命的勝利,以及以粉碎林彪、“四人幫”集團,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為標志的中國人民第二次政治解放,解放了我國科學文化藝術生產力,為我國科學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和復興提供了政治保證。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大發(fā)展又給我國科學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和復興奠定了牢固的物質基礎。有了政治保證,有了物質基礎,中華民族科學文化藝術的復興,或者說,中華文藝復興就會成為可能。
二、中華文藝復興已經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作為前一點(中華民族的經濟復興必然導致中華文藝復興)的深化,我們要強調指出,在黨的英明領導下,經過我國人民群眾半個多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奮斗,中華科學文化藝術的復興已經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這種物質基礎主要表現(xiàn)為:
(1)科學技術方面。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863"計劃的成功,神州號飛船的升天與收回……這些事實都說明,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復興已經有了較強的物質基礎。雖然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科技競爭力仍處于較弱水平,但是,從科學技術基礎、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科技對經濟發(fā)展貢獻和科技對社會發(fā)展貢獻等5組指標分析看,“近幾年,每項指標均處于上升趨勢,我國的科技競爭力基本處于平穩(wěn)發(fā)展狀態(tài),‘科教興國’戰(zhàn)略已初見成效”,“我國的科技競爭力正蓄勢待發(fā)”[3]。顯然,科技競爭力的平穩(wěn)發(fā)展和蓄勢待發(fā),也說明我國科技的發(fā)展、復興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
(2)文化藝術方面。雖然受到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經濟建設急躁冒進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的17年文化建設受到了一些挫折,但總的說來,主流是健康的,呈現(xiàn)過欣欣向榮景象。改革開放又為文化事業(yè)迎來了改革、發(fā)展、繁榮的新局面。因而,“文革”前17年的文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建設,給我國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復興奠定了頗為雄厚的物質基礎。這種物質基礎主要表現(xiàn)為:1.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建國以后,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都重視文化遺產的保持。例如,到1999年,全國每年有25億元用于文物保護事業(y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750處,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近7000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約6萬處。經兩次全國性文物普查,我國已知的地上地下文物有40余萬處。2.新的文化設施在祖國大地有如繁星在天。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直接用于文化設施建設的投資不會少于180億元。一批標志性的大型文化設施已經聳立在祖國大地上?偼顿Y2.8億元的國家圖書館,投資1.7億元的深圳圖書館,投入6億元的上海圖書館,投入1.3億元的上海博物館,以及投入近億元的西藏圖書館,投入9000余萬元的西藏博物館等等,就是這種新的大型文化設施的代表。3.文化市場已具規(guī)模,文化產業(yè)已經崛起。我國的文化市場經過20多年的培育和建設,已經形成了綜合性的市場體系和以國有經濟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協(xié)調發(fā)展的共同繁榮的格局。到1998年,僅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市場各類單位已達27.7萬家,從業(yè)人員24萬人,年實現(xiàn)利稅額40.3億元,新創(chuàng)增加值146.2億元。文化產業(yè)作為“朝陽產業(yè)”已經崛起,產業(yè)總值成為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4]。 (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