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爭奪領導權”還是爭取平等——論中蘇論爭的實質
畢業(yè)論文網 2009/7/13
在中蘇同盟關系的中,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共與蘇共之間的論爭,是為爭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頭”,從而導致了中蘇同盟關系的緊張與沖突加劇。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個中原因,主要是中共為爭取同盟者的黨際關系和國家關系的平等地位而與蘇共進行了堅決斗爭。
一
1950年初建立的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是一種國家關系同盟,但由于中蘇兩國同為主義大國,兩黨又都是各國的執(zhí)政黨,而且兩黨之間又有著很深的淵源,這樣就使中蘇同盟具有雙重性質:國家關系和黨際關系。如果說中蘇之間的斗爭是中共為著爭當國際共運的“頭”,那只是注意到黨際關系的嬗變而忽略了同盟關系的實質。況且黨際之間的斗爭也并非如此,而是充滿著中方為爭取平等而與同盟者進行的不懈斗爭。
共產黨并沒有爭當國際共運的“頭”。斯大林晚年時,盡管南斯拉夫的鐵托顯示了自己的個性,但斯大林和蘇共作為國際共運和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地位是沒有爭議的。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一直把斯大林尊為朋友、先生、導師,而視自己為他的學生。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斯大林曾發(fā)過牢騷、提過意見,但不是向斯大林的權威挑戰(zhàn),而是針對兩黨兩國間一些具體的不滿而與之抗爭。毛澤東及中共對蘇共和斯大林及其后繼者赫魯曉夫也是心懷敬意的。1956年12月,中共中央在討論起草《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時認為,過去提的“以蘇聯為首”還是對的,現在仍然要這樣提。同時針對國際共運中流行的所謂“多中心論”,應明確提出以蘇聯為中心,因為它一直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中心,這是歷史形成的,不是人為的。所以,《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明確提出蘇聯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中心”“不是任何人人為地決定的,而是歷史條件所形成的”。“為了爭取社會主義各國文化的共同高漲,我們必須繼續(xù)加強以蘇聯為中心的國際無產階級的團結”。1957年11月初,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參加莫斯科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在多次講話中都提到“以蘇聯為首”或“以蘇共為中心”。毛澤東在會見赫魯曉夫時說,我們所以提出以蘇聯為首,是因為只有你們才能領頭,你們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又是最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搞了40年社會主義。赫魯曉夫表現出少有的“謙虛”,提出以蘇中為首。毛澤東說,兄弟黨之間是平等的,但在為首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跟你們平起平坐,我們還差得遠。我們中國為不了首,沒有這個資格。如果以我們兩個為首,我們是負擔不起這個責任的。其實,毛澤東的倡議正合赫魯曉夫的心意。因為自斯大林去世尤其是蘇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加上波匈事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沖擊,使蘇共在國際共運中的威信下跌到最低點。習慣于充當領導者的蘇共領導人欲借十月革命40周年之機,讓世界各國共產黨、工人黨齊集莫斯科,按照蘇共的意圖為國際共運制定統(tǒng)一的綱領和路線,重樹蘇共在國際共運中的威信,恢復其領導地位。
中共提出“以蘇為首”后,遭到了東歐一些國家兄弟黨的反對。他們對中共的提議極為敏感,表現出特有的謹慎,顧慮重重以至抵制。為消除他們的疑慮,毛澤東做了大量細致的說服工作。毛澤東在與波共第一書記哥穆爾卡談話時向他講了“以蘇為首”的必要性,解釋“以蘇為首”并不是要成立新的國際機構,不是蘇聯說了算,各國黨都是完全獨立自主的。在11月14日的講話中,他向與會者著重講了為什么中國黨提出“以蘇為首”的道理。他說:“就我們陣營的內部事務說,互相調節(jié),合作互助,召集會議,需要一個首。就我們陣營的外部情況說,更需要一個首!痹11月18日的講話中毛澤東又重申堅持“以蘇為首”的重要性,并說“這個頭就是蘇聯,就是蘇共中央”。雖然中蘇之間在某些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從國際共運的大局出發(fā),經過毛澤東的努力,中國黨提出的“以蘇為首”獲得了與會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們的認同,并寫進了《莫斯科宣言》中。當然“以蘇為首”并非“以蘇聯為尊”,如過去那樣任何問題由蘇共說了算,而是對其職權范圍加以限制并建立在各國黨平等的基礎之上。宣言指出:社會主義各國和兄弟黨之間是完全平等的,各國黨之間為加強聯系,“除了舉行領導人員的雙邊會談和交換情況以外,在必要的時候還應該舉行更廣泛的共產黨和工人黨的會議,以便討論迫切的問題,交流經驗,了解彼此的觀點和立場,協(xié)議為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共同目的而進行的共同斗爭”。這些是經過中共與蘇共的斗爭才寫進去的。赫魯曉夫對此耿耿于懷,雖然他當時表態(tài)同意,但那是言不由衷的。后來在華沙條約國首腦會議時,他用粗俗的語言來發(fā)泄他的不滿情緒:“為首頂個屁用,等于一個公共痰盂,誰都往里面吐痰”。在蘇共二十一大上,蘇共領導人也抱怨中國一方面主張“以蘇聯為首”,一方面“向蘇聯臉上吐痰”。
斯大林晚年曾經預言,世界革命中心正在逐漸東移,馬克思主義誕生于西歐,卻在東方的蘇聯取得了勝利,將來就會在中國,中國將是未來的世界革命(未完,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