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文化的互補性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2009/7/14
(接上頁)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四十九章)
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五十七章)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
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六十章)
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
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六十三章)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執(zhí)故無失。(六十四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六十四章)
是以圣人語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六章)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六十六章)
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七十章)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七十章)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七十二章)
是以圣人猶難之。(七十三章)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七十七章)
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拐匀舴。(七十八章)
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則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七十九章)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
可以看出,老子對圣人的評價是正面性的,即具有高貴的精神和正直的品格,"不爭"、"不積"的廉潔,"被褐懷玉"的高尚--這是一種理想式的人物,亦是老子所期望出現(xiàn)的"大道之人"。而被孔子作為重要理想人物的"君子"在《老子》中僅僅出現(xiàn)了2次。 其含義處于比圣人低的人格水平上,不能同理想的圣人相提并論。
反過來看,孔子似乎重"君子"而不過分重"圣人"。所以《論語》中"圣人"或"圣"出現(xiàn)頻率不高,共計有8次:其中"圣"4次,意思為具有最高道德標準的人;名詞2次 ;區(qū)別詞和敘述詞3次 ;"圣人"4次,意即具有最高道德標準的人。具體語句如下:
《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誓,可謂仁之方也已。"
《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靜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述而》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xué)也。"
《子罕》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棺勇勚唬骸复笤字液?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子張》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盡管后世尊孔子為"圣人",但是孔子對"圣人"的理解是不一般的。他認為在"禮崩樂壞"的春秋,已經(jīng)很難見到圣人,能夠見到"君子"就頗不容易了?梢姡鬃邮且粋現(xiàn)實主義者,他的核心范疇不是"圣人"而是"君子"。"君子"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105次。其論君子的思想,成為孔子體系中的重要。
至于老子對"仁""義""仁義""禮樂"的看法,學(xué)界已經(jīng)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看法,即同儒家完全相對--反對"仁義",這種看法事實上是有問題的,需要加以認真審理。
《老子》論"仁"8次,論"義"5次,俱載以下五章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仁,言善信。((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