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技學生管理
王麗華 2009/12/5
進入技校的學生,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給人的普遍印象是難以管理,不好教育,學習不認真,有一種老於事故,玩世不恭的情形,甚至出現(xiàn)賭博、偷竊、打架等不良品質(zhì),今本人對這種現(xiàn)象略作分析,和大家一起探討。
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學生身心素質(zhì)的缺乏及思想松懈
1、學習目標失落
初中的學生有目標升學,高中的同學有考取大學的愿望,而技校的學生進校后,發(fā)現(xiàn)這里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也缺少一種莘莘學子的學習氣氛,更為重要的是脫離了父母的管理,從農(nóng)村到城市,增加了校外的活動空間和項目,更加自由。
2、獨生子女綜合癥
學生的“皇帝”思想不放。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獨生子女在家有父母、爺爺、奶奶侍奉得象“皇帝”,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到技校脫離保護傘,參加實訓,他們就認為是在做“奴役”,而不把它看成是學本領、學技術,從而編造各種理由請假不上課,私自到外面閑逛、游樂甚至逃回家。如有一個學生故意在手上貼了兩塊膏藥,說是手腕痛,不能實習;還有學生說去上廁所,一去就是半天。
有些學生自認為家里是獨子,從小嬌生慣養(yǎng),這個怕臟,那個怕累,嬌、驕二氣合并,缺少吃苦精神,又者個別學生性格偏拗,心胸狹窄,老師批評幾句轉頭就跑,到外面買煙解悶。
相互攀比,盲目模仿。社會分工不同,勢必產(chǎn)生貧富不均,而個別學生不能正確理解。他們怨恨自己為何不出生在有錢人家中,為何日子過得如此拮據(jù),在這種不健康的心理下,就產(chǎn)生歪念。他們?yōu)榍蟮门c別人一樣吃熱炒,穿時髦,就學會偷竊、敲詐、抄霸等手段進行“賺大錢”。
缺少競爭意識,不能體會就業(yè)的困難。獨生子女的優(yōu)越感使他們認為畢業(yè)后總有活干,總有飯吃;還有學生認為不用我操心,老爸會給我安排的,因此他們?nèi)鄙俑偁幰庾R,沒有緊迫感,也根本不去考慮就業(yè)的困難。對學習就象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是哪兒,無所謂,及至出現(xiàn)一個學期有五門或六門不及格。
3、缺少分辨力
學生思想很不成熟,難以對社會上的事物進行分辨,加之學習目標失落,一開始還能認真學習,時間長了,便產(chǎn)生了不思進取,隨大流的情形,發(fā)展下去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對什么事情漠不關心,玩世不恭,給學校的管理和教育形成了很大的阻力。
二、社會的影響
1、60分萬歲,總能畢業(yè)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商品經(jīng)濟越來越被人們所了解,有些學生對這并不了解,而是錯誤地認為,以后只要能賺錢,學習好壞無所謂,在校只求60分,最后混一本畢業(yè)證書,至而原本優(yōu)秀的學生被這一混,也到了不思上進的地步,整天泡網(wǎng)吧,找人聊天說情話,或是尋求更刺激的游戲。
2、社會不良風氣
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如吃吃喝喝,請客送禮,拉幫結派的苗頭在學校學生中也時常出現(xiàn)。有些學生為做老大,就結交社會盲流到學校鬧事;也有學生為不吃虧或拉回面子,就找老鄉(xiāng)幫忙去擺平。
3、家庭因素
學生受教育應該說家庭是第一課堂,但有些家庭中父母在外地工作或離異,很少關愛子女,缺少交流和溝通,孩子缺乏溫暖,因而有些學生郁悶、孤僻、不和群,以至滋生不良行為。再有,有些家長文化層次低,小農(nóng)民意識,認為抽煙、賭博并無大礙,甚至三缺一時,就拉兒子上場。這樣在學生心里就認為這不是什么不良行為,只是玩玩而已。
4、不健康的文藝作品、網(wǎng)吧,太過刺激的游藝等對學生思想的毒害都很大,使學生的價值取向發(fā)生了變化,這一點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大的問題。
三、學校的管理
1、制度陳舊
學校的管理仍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邊發(fā)文件,下邊跟著轉,這種傳統(tǒng)的管理最大缺陷是對“人性”的壓制,教條的作風和單一的理論,僵化的思想教育,以及和社會實際的嚴重脫離,使人感覺忙忙碌碌,而又無聊枯燥。學生這種年齡,正是思想活躍,精力充沛,學習知識的時期。他們希望在學校能學到完全的文化知識,同時生活應該絢麗多彩的,希望更全面的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以后更好的適應社會,但這些東西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們學生管理的真空。學生對我們教育的那些又不感興趣,便產(chǎn)生了消極抵抗的情緒。
2、課程設置結構單調(diào)
①、學校陳舊的教學設施設備不能跟上現(xiàn)代發(fā)展
②、基礎理論內(nèi)容偏多偏深,過分強調(diào)理論,缺少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
③、實踐性教學缺少很好的分解和嚴格的規(guī)范,隨意性大
3、學生管理缺乏力度,甚至被學生抓住把柄,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簡單,缺乏人性化
4、現(xiàn)代教學方法匱乏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不相吻合
針對以上的情況,我認為應采取相應的措施:
1、對學生的人生目標進行重新塑造
我們作為(未完,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