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靜脈留置針臨床使用中的問題探討
(作者未知) 2009/12/18
【摘要】 目的 探討小兒靜脈留置針近年來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方法 本文對394例患兒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結果 穿刺失敗、套管針脫落、阻塞以及局部滲漏、腫脹甚至并發(fā)靜脈炎等問題依然存在。結論 對小兒靜脈留置針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從而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關鍵詞】小兒 靜脈留置針 問題 分析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作為頭皮針的換代產品,以其操作簡單、套管柔軟、套管在靜脈內留置時間長且不易穿破血管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我科自1999年開始應用BD公司生產的三代直型Intima和近幾年使用四代Y型Intima-Ⅱ24G靜脈留置針,在臨床使用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并將使用中常見的問題及處理方法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們應用的對象年齡在1天~12歲,總計394例;其中男188例,女206例。置管時間為1天7例,占1.8%;2-3天201例,占51%;3-5天161例,占40%;5-7天25例,占6.3%。穿刺失敗15例,占3.8%;套管針阻塞29例,占7.4%;套管針脫落38例,占9.6%;局部滲漏腫脹14例,占3.6%。并發(fā)靜脈炎30例,占7.6%;成功275例,占69.8%,其中一次成功271例,占68.8%。
2 問題分析
2.1 穿刺失敗 本組15例,主要包括4種情況:(1)血管選擇不當,有3例,其中1例為選擇血管彎曲不直,加上送套管時動作過猛,捅破血管;2例所選血管太細,導致套管送入困難。(2)見回血后針柄固定不當,致使針尖退出血管,此類情況有3例。(3)針尖進入血管后立即見大量回血,隨即停針,此時外套管尚在血管外,此時退出鋼針送外套管,導致套管在血管外卷曲而不能進入血管,此類情況有6例。(4)有3例是由于穿刺前未松動外套管,致使鋼針退出時將外套管一起帶出血管外,造成穿刺失敗。
2.2 套管針脫落 留置針穿刺成功后用3M膠貼固定。本組38例,其中8例是由于肝素帽固定不牢,患兒在睡眠中翻身時被被褥撕脫;22例是患兒在煩躁哭鬧中由于看護不當,患兒自行抓脫;另有8例是患兒頭部大量分泌油脂汗液,使附貼失去粘性,導致套管針脫出。
2.3 套管針阻塞 本組9例,護士在使用四代留置針穿刺時因血管過細或過滑,沒有把握,退針送管時送一段,看一看再送,而造成送管時間過長,加之該患兒血液為高凝狀態(tài),最終導致穿刺成功后發(fā)現(xiàn)套管針已被回血阻塞。14例是對較小嬰兒封管時因擔心推入過多肝素針管液對患兒不利而致針封管液注入量不足,造成回血阻塞套管;另有6例是由于封管技術不當造成套管阻塞。
2.4 局部滲漏腫脹 本組患兒14例,均為留置針使用3~5天后出現(xiàn)局部滲漏、腫脹均不明顯,且回血較好,但患兒多訴局部疼痛,部分伴有輸液速度減慢。分析認為可能與血管壁彈性下降、脆性增加以及某些藥物造成的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有關。
2.5 并發(fā)靜脈炎 本組患兒沿靜脈方向出現(xiàn)發(fā)紅、疼痛、腫脹、發(fā)熱,其發(fā)生與藥物刺激,導管的機械刺激、無菌操作不當、反復穿刺的影響、液體的溫度等許多原因有關。
3 處理方法及對策
3.1 靜脈留置針的穿刺技術起初難度較大,無菌要求嚴格。因此,護士應熟練掌握普通靜脈穿刺。在操作前護士心理應保持鎮(zhèn)定,合理選擇粗、直、彈性好的血管,如手背靜脈、橈側淺靜脈、顳淺靜脈等。避免選擇彎曲、細小的血管。對于粗大充盈的血管,在見回血后應順血管再進入少許,然后再送入套管。三代直型留置針在我院已不用了。第四代Intima-Ⅱ型留置針操作時,見回血后則應用食指和中指固定針蕊,用拇指直接將外套管輕輕推入血管。送入外套管時動作應緩慢輕柔,以免穿破血管。
3.2 留置針穿刺成功后應合理固定 3M膠貼應均 勻粘貼在針翼兩側,肝素帽部位應加強看護,避免撕脫;對于煩躁好動的小兒需加強看護,尤其是在藍光箱中未穿衣服的新生兒,可用紗布將手包裹成拳頭并略加固定,使其不會在哭鬧中抓落留置針;對于油汗較多的小兒,除了多加長膠布固定外,必要時可用小繃帶沿留置針環(huán)行包裹頭部,以免脫落。
3.3 護士對每一位患兒的病情都應該了解,對于因病情導致靜脈血粘稠度濃縮,處于高凝狀態(tài)的患兒應盡量選擇表淺粗直的血管,如患兒血管實在太差,我們盡量不用留置針。對于3歲以下的小兒一般采用稀釋肝素5~10U/ml或生理鹽水3~5ml封管,一方面不影響患兒的凝血機制,一方面可注入較多量的封管液以保證封管成功。
3.4 已有局部腫脹的患兒應控制滴速,加強觀察,若腫脹明顯伴疼痛者應拔除套管針,抬高患肢或頭部,促進局部吸收。值得注意的是:頭部留置針在套管時推注宜慢,以免造成一些較細的小血管(未完,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