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物理銜接教學與建構主義
(作者未知) 2010/5/21
淺析物理銜接教學與建構主義
論文關鍵詞: 初高中物理教學時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指導
論文摘要: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學習臺階,是一個需要多方合作、統(tǒng)籌安排的系統(tǒng)工程。本文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從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識的同化和順應;加強實驗和模型教學,激發(fā)興趣搭建“階梯”;始終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組織教學;加強解題方法和技巧的指導,培養(yǎng)自學能力等方面探討了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有關問題。
盡管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高中物理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設置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共同必修模塊,但是這并沒有徹底解決這一坡度。高中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心理,以及物理這一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抽象能力、運用數(shù)學的解題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學生能否在盡量短的時間內適應高中的學習,順利地跨過這個學習臺階,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學習臺階,是一個需要多方合作、統(tǒng)籌安排的系統(tǒng)工程。我們要從高中物理教學方面想辦法;要從初中物理教學方面想辦法;要從教材、學生方面想辦法;也要從教法、教師方面想辦法。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效果顯著。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物理教學銜接的指導意義
皮亞杰認為:“結構是在構建中形成的!睋Q句話說,任何結構都不能與構建相分離。知識結構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認知結構發(fā)展變化的機制主要表現(xiàn)為動態(tài)的平衡過程。動態(tài)平衡是通過有機體內部兩種相反的自我調節(jié)行為——同化與順應來實現(xiàn)的。這兩種相反的自我調節(jié)行為是個體認知發(fā)展的兩個彼此密切聯(lián)系的主要過程。同化是指個體將感受到的刺激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或圖式的過程,也就是使客觀事物適應原有的知識結構。而隨著認知的發(fā)展,人的同化形式逐漸復雜。在個體接受新刺激、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中,新的經驗常常會和原有的知識經驗發(fā)生矛盾。在這種情形下,人的認識就要適應環(huán)境和客觀事實。順應就是使人的認識適應環(huán)境和客觀事實,通過修改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而建立新的知識結構的過程。同化與順應是對立的又是統(tǒng)一的。說它對立是因為同化讓事物服從原來的知識結構,順應是人認識適應客觀事實。統(tǒng)一是由于同化和順應都是人們認識周圍世界、學習新的知識、主觀與客觀相互作用的過程。同化與順應這一對矛盾促使人們學習新知識,擴大知識面,并在大腦中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以舊知識同化新知識,使學生掌握新知識,順利達到知識的遷移。高中教師應該了解學生在初中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并認真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把高中教材研究的問題與初中教材研究的問題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維特點等方面進行對比,明確新舊知識之問的聯(lián)系與差異;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使學生順利地利用舊知識來同化新知識。
二、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識的同化和順應
許多事例表明,學生能夠比較自覺地同化新知識,但往往不能自覺地采用順應的認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認知結構的物理新知識學習中,我們應及時順應新知識更新認知結構。例如我在講授“力的合成”這一內容中,設計了兩個演示實驗,目的是強化同化與順應過程,使學生在大腦中建立起一個穩(wěn)固的知識結構。第一個實驗(在實驗中以gf為力的單位,這樣有利于學生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首先,選擇一個50g的砝碼,然后用兩個彈簧秤拉起這一重物。兩個彈簧秤掛在物理支架上。調整兩個彈簧秤的相對位置(這是事先設計好的),使其夾角為90°,并且兩個彈簧秤的指針分別指在30G和40G的位置上。這就是說,互成90°的一個為30gf,一個為40gf的兩個力拉起來一個彈簧,指針都指在50G的位置上,也就是說兩個互成120°的50KG的合力為50gf。從上述實驗中學生可以看到,第一個實驗中兩個力的合力不等于70gf,而等于50gf,第二個實驗中的兩個力的合力不等于100gf,而只等于50gf。這與學生以前的知識結構中代數(shù)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這就對學生大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沖擊,使學生認識到力的合成是一個全新的知識,需要一個新的知識結構來表示這種關系。同時,學生的好奇心和客觀事實使學生開始動腦筋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促使學生去順應客觀事實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學生開始在順應過程中去觀察、探索、學習。他們在這順應客觀事實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如果用在初中所學的力與有向線段的對應關系這一知識結構來表示幾個有一定關系的力,在第一個實驗中兩個分力與合力的關系是兩個分力的平方和等于合力的平方,這樣兩個分力與合力所對應的線段恰好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在第二個實驗中的兩個分力與合力所對應的線段就會組成一個等邊三角形,接著再根據(jù)各力所在的位置和方向會使他們自然而然地想(未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