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魯迅文學作品的審美傾向及藝術價值
(作者未知) 2010/5/21
淺析魯迅文學作品的審美傾向及藝術價值
【論文關鍵詞】魯迅;文學作品;審美觀照;情感;價值
【論文摘要】魯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繪舊時代的畫面,作者對時代的把握,對人性的理解,多數是以悲劇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現,審美情感深刻豐富,審美價值潛在隱蔽,卻往往更執(zhí)著、更強烈。對魯迅的文學作品進行審美觀照,是作品本身的客觀要求,也是理解學習作家作品的必然選擇。
魯迅的作品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研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建國以來,雖然幾經課改和選編爭議,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仍然占據首要位置,無論是選用的數量,還是在教學中所占的份量都是古今中外任何作家都無法相比的。但魯迅作品的教與學長期以來存在著一個難題,就是教師與學生對魯迅作品缺乏興趣,整體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考試而學習;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授課,按照既有的程式組織教學。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教育者對魯迅及其作品的認識和理解問題。魯迅的作品沒有激起教師的興趣,教師必然不能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學生,加之魯迅作品的“深奧晦澀”,學生不免有畏難的心理。中學語文教材選編的魯迅作品,其中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占一半以上,因此,筆者試圖從魯迅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入手,從情感和審美的角度,分析魯迅文學作品的審美傾向和審美教育的問題。
一、魯迅文學作品的審美分析
魯迅是“五四”前夜走上中國文化舞臺的主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最清醒的偉大現實主義作家。由于時代的原因,由于魯迅思想的深邃性,革命的徹底性和斗爭的堅定性,以及教育者認識的局限性和傳統(tǒng)習慣的束縛,使得魯迅文學作品的教學,一直側重政治思想和階級立場的層面,而忽略其作品特有的人文思想和審美價值。筆者認為:魯迅的文學作品不僅具有很深的認識價值和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飽含著特殊的審美情趣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只是魯迅的審美視角和表現美的方式與眾不同,需要研究者、教育者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審美觀照和總體把握。如果只注重魯迅文學作品的思想性和革命性,必然有損于其作品的美學價值和藝術教育作用,影響學生對魯迅文學作品的學習興趣和教學目標的整體架構。
“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這是1940年毛澤東同志對魯迅的評價。由于我國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對文化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當時對作家作品的評價,首要的標準是政治思想和對革命斗爭的作用,而不是用審美的眼光觀照哪怕是優(yōu)美如畫的的小說和詩歌,但這并不能抹殺作品本身蘊涵的審美價值!棒斞傅墓穷^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的文學作品表現美的方式也同樣具有硬骨頭的特點。
1. 審美表現的反向性
文學作品都具有審美價值,作者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典型環(huán)境的描寫和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表達對現實的理解和對未來的理想追求。但是,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表現美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作家對現實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有的作品通過正面的描繪或歌頌表現對美好生活的想往。如: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等;有的作品則通過揭露生活中的“丑”,從反面表達作者的審美理想。如:果戈理的《死魂靈》、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等。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多數屬于后者。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具有鉤魂涉魄的目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陰暗面”、并能夠對違反常規(guī)的素材進行集中、概括,在諷刺、批判中表現正面的理想。作品中體現的是審美的負價值。
魯迅的《吶喊》收錄14篇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于1918—1922年。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復雜的社會矛盾,對舊中國舊制度及陳腐的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通過否定和批判,表現了作者希望社會變革的理想和追求。同樣,《彷徨》收錄的11篇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于1924—1926年,作品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這些作品,很少具有正面典型的塑造及和諧、閑雅、優(yōu)美的生活圖景。如:選自《吶喊》的《孔乙已》,塑造了封建社會沒落知識分子孔乙已的典型形象,他窮困、潦倒、迂腐而麻木,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最終成為可憐又可笑的滑稽形象。作者是通過抨擊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和譴責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中,表達對理想社會制度的追求。同樣,《阿Q正傳》中塑造的自欺欺人的“阿Q”形象,也同樣是扭曲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造就的“可憐蟲”形象。作者通過對阿Q的否定,從反面表達了審美理想和審美價值。魯迅是將自己的審美情感熔鑄于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封建社會的揭露中。美學價(未完,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