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資本主義的兩難困局
(作者未知) 2010/5/31
(接上頁)危機”手段,再加上歐洲各國實行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致使經濟高漲時的財政收入盈余根本“補償”不了政府頻繁投資和龐大的社會福利造成的虧空。這樣一來,資本主義便一步步地陷入了經濟困境:稅賦的日益加重抑制了投資的增長和勞動的積極性,進而使經濟發(fā)展趨緩,失業(yè)壓力增大;財政開支日益增大,致使政府財政負擔越來越重,財政赤字急劇增加,進而引發(fā)嚴重的通貨膨脹。
上述經濟困難在戰(zhàn)后資本主義社會中年復一年的累積,終于釀成“癌變”——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的經濟危機爆發(fā)。1973—1975年經濟危機其間,美國、日本、西德、法國、英國、意大利的工業(yè)生產指數分別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降了15.3%、20.2%、12.9%、13.2%、4.7%和13.5%。1974—1979年美國經濟年均增長率只有0.7%,1980年只增長0.2%。 伴隨著經濟的衰退,失業(yè)率急劇上升。美國、西德、英國的失業(yè)率分別從危機前的4.6%、1%和2.2%上升到危機時的9.1%、5.2%和4.9%。
本來,經濟危機的常規(guī)表現是生產相對過剩,商品滯銷,經濟衰退,通貨緊縮。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進行公共投資,拉動需求,放松銀根,刺激經濟增長,就能見到成效。但這次經濟危機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情況:在生產急劇下降的同時,物價卻大幅度上漲,通貨膨脹加劇。危機期間,美國、日本、西德、法國、英國和意大利的消費物價指數分別上升7.4%、18.9%、12.7%、43.9%、19.1%和24.6%。此后,通貨膨脹成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痼疾。在“滯脹”危機面前,凱恩斯主義失靈了。正如美國學者哈伯勒(G.Haberler)指出:“如果我們遇著一種老式的跟物價下跌在一起的經濟衰退,那末萬事如意:多開支一點,物價下跌和產量降低就將被扭轉過來。但是失業(yè)和通貨膨脹的結合卻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如果我們向經濟衰退作戰(zhàn),我們就刺激了通貨膨脹,而如果我們向通貨膨脹作戰(zhàn),我們就刺激了經濟衰退!
在凱恩斯主義失靈的大背景下,主張全盤私有化、市場自由化、政府角色最小化、社會福利弱化的新自由主義成了取代凱恩斯主義的“救世良方”。
20世紀80年代,美英等國的決策者改弦更張,相繼將新自由主義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依據,開始了第二次政策調整,敻覃愄兀銮袪柹踔涟研伦杂芍髁x的代表人物哈耶克作為“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最重要的哲學導師”,并全盤接受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理論主張。
撒切爾政府全力推行私有化,削減社會福利,放松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管制,“推行了一場強化資本主義制度的運動”。在“私有化無禁區(qū)”的政策推動下,英國于1980年代掀起了私有化浪潮,將大批國有企業(yè)的財產賣給私人,大大縮小了國有企業(yè)的規(guī)模和作用。從1979至1989年,英國先后出售50余家國有企業(yè)的國有資產,總額達250億英鎊! 有40%的國有經濟被私有化。與此同時,撒切爾政府將減少社會福利和對富人的征稅視為刺激經濟增長“最顯而易見的原則”。在撒切爾夫人執(zhí)政時期,英國對資本收入征稅從最高稅率98%降到40%,政府的社會福利開支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大幅度削減到22%。
美國的里根政府則將現代貨幣主義學派和供給學派的主張作為“里根經濟學”的基本主張。他們認為,第一,“通貨膨脹和低速增長是政府龐大化的產物”。貨幣當局須實行“單一規(guī)則”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防止政府從通貨膨脹中獲得非法收益,消除社會經濟生活中搞通貨膨脹的動機。 第二,政府應通過減稅實行“供給管理”,“供給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供給學派的代表者吉爾德指出:“竭力從富人那里拿走他們的收入,就會減少他們的投資,而把資金給予窮人,就會減少他們的工作刺激,就肯定會降低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并限制就業(yè)機會”。
正是上述理論使里根政府把降低稅率、削減福利、減少政府干預當成施政的關鍵詞。1981年,聯(lián)邦政府對一個收入最高的公民征收的所得稅最高可達75%,1989年,所得稅的最高稅率降到33%!忱锔畧猿终J為,“給窮人的越多,就會降低對于勞動的刺激!薄 因此,在政府的預算方案中明顯削減社會福利和公益事業(yè)。
上述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對于克服“滯脹”危機確實產生了效果。美國經濟從1982年開始回升,1983年增長3.4%,1984年增長6.9%。從1982年底到1987年初,美國經濟保持了50個月的低速增長。通貨膨脹率也由1981年的10.4%降為1982年的3.9%。此后,1983、1984年的通貨膨脹率均為3.8%,1985年為4%,1986年為3%。 英國在撒切爾夫人當政的十年中也創(chuàng)造了經濟奇跡。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在2%以上。其中,1982至1988年經濟增長在3%以上;通貨膨脹率由1980(未完,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