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對當代中國的影響
(作者未知) 2010/6/15
【論文摘要】: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以其對傳統的反叛而對西方哲學、文學、社會學、歷史學等諸多領域形成強大沖擊,甚至在許多非西方國家和地區(qū)也引起了強烈的文化震蕩。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正在影響著中國社會,我們應本著批判和借鑒想結合的原則關注它、研究它,創(chuàng)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意識相結合的和諧社會。
【論文關鍵詞】:后現代主義; 傳統文化; 現代文明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文化思潮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它是西方理性主義文化傳統的反動,一反傳統文化的一元性、整體性、中心性、縱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穩(wěn)定性、超越性,后現代主義思潮標志著多元性、碎片性、邊緣性、平面性、隨機性、模糊性、差異性和世俗性。它于本世紀50年代,60年代在美國和法國興起,70、80年代在歐美達到巔峰。后現代主義思潮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領域,后來擴展到藝術、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雖然自命或被公認為后現代主義者的人并不很多,但其影響卻相當深遠。后現代主義自80年代中后期傳入中國之后逐漸成為一種時髦的文化現象!逗蟋F代的生存》的私以為:后現代是"一種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tài)",許多跡象表明,這種狀態(tài)"正在以種種方式進入中國社會"。①由于后現代主義自身的復雜性和矛盾性,進而它產生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后現代主義是不能模仿的,它屬于復雜、特殊的傳統,早已現代化的、發(fā)達的工業(yè)、后工業(yè)西方社會奠定了后現代想象的基礎而處在從前現代到現代過渡的中國社會對后現代主義的進入,則應本著批判與借鑒的原則,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創(chuàng)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意識相融合的和諧社會。
一、后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征
盡管后現代主義的各種理論觀點不盡相同,但是如果從總體上對后現代主義的特征進行把握,可以發(fā)現,后現代主義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傾向。
1. 批判理性主義,崇尚非理性。哈貝馬斯認為非理性主義是后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義則是以對傳統理性的"非難"和批判為表征的。在后現代主義看來,正是現代主義的理性主義的泛濫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和人類的災難,因而批判、否定、解構理性主義,推崇非理性,成為后現代主義所致力的目標。
2. 解構現代主體性。張揚主體性,這是現代化的一個特征。而后現代主義則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對主體性采取解構策略。首先,后現代主義抨擊人類中心主義,主張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旨在賦予人與自然關系以濃厚的"生態(tài)意識",以消除人對自然的統治欲和占有欲。其次,反對"自我中心主義",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現代性中,個人主義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礎。個人主義的極度膨脹造成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因此.后現代主義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內在本質關系
3. 反對"同一性"、"整體性",崇尚差異性。后現代主義思想反對同一性和整體性,崇尚差異性。在對"現代性"的審慎反思中,后現代主義把矛頭直接指向現代性的一套整體性、同一性的敘述,對現代性中許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懷疑態(tài)度。與反對"同一性"、"整體性"相適應,后現代主義倡導多元化。對他們來說,異質的、矛盾的東西完全可以拼貼在一起,不需要統一與綜合,差異不應該消除,而應保留,分析和表述問題應從微觀入手,反對所謂的"宏大敘事",主張多元主義。由此派生的是后現代主義對于確定性的否定,強調不確定性。
總的來看,后現代主義實際上主要表現為思維方式的轉換和變化。它并未向人們展示一幅完整的現代狀態(tài)下的社會圖像,而強調對現代性的批判和解構。
二、后現代主義的正面影響
后現代主義思潮代表著后現代社會的思維方式,具有相對獨立的社會文化特征。作為一種思潮,它也是對歷史和現實的比較和反思,對科學與文明的審視,對人生價值的重新評估。
1. 倡導多元論,尊重差異性。后現代主義拒斥人類中心主義、西方中心主義、東方中心主義、種族中心主義,反對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以一種徹底的相對主義的態(tài)度來張揚科學的懷疑精神。在知識領域里后現代主義拒絕對理性、本質和普遍絕對真理的信仰,反對直線進步的價值觀,提倡多元主義的文化價值觀;在社會關系領域中拒絕一切普遍主義的社會方案,主張社會關系中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兼容性,拒絕任何囊括世界歷史全部內容的理論,強調社會生活中的相對主義、特殊主義和情境主義,要求人們尊重差異,學會寬容。②
后現代主義號召人們要像讀一首詩、一部神話一樣解讀哲(未完,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