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觀念與儒學的未來發(fā)展
(作者未知) 2010/6/15
(接上頁)命”。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了不起!從這幾步來看,中國文化的復興,國家的統(tǒng)一是前提,經(jīng)濟的復興是基礎,現(xiàn)在中國人主體文化意識蘇醒,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在逐漸端正自己的方向。這之中,我覺得有一個必然性或“天命”在。
我說“順取而逆守之”,還要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儒學的主體性重建。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第一方面,是理論形態(tài)的重建。歷史上每個時代儒學的發(fā)展,都要有理論系統(tǒng)的重建,F(xiàn)在我們這一套研究方式恐怕還要有所改變。我們現(xiàn)在的研究方式,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太注重知識,把儒學看作一種歷史的、存在于古代的知識,于是考證之風大行。每個時代儒學的發(fā)展當然要有考據(jù),有知識性的東西;但是每個時代,所注重的首先是思想理論上的重建。比如董仲舒的學術,要回答漢武帝提出的,像三代受命、災異之變、性命之情的形上根據(jù)這些天人之際的問題,注重的是思想理論上的重建,F(xiàn)在我們比較注重清人講的一套漢學,把漢學理解成只是考據(jù)、名物訓詁之類的“饾饤之學”。當然,清代把學術完全變成考據(jù)之學有歷史的原因。從學術分工上講,要有人搞考據(jù),儒學學者也不能完全脫離考據(jù)。但是,作為一個時代的學術,不應該把重點放在這個方面,F(xiàn)在,做學術論文,好像只有考證的才是學問,這就有偏頗,一定要有思想理論的創(chuàng)造意識。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一批學者,在思想理論上很有創(chuàng)造力。后來,長時期只有領袖人物才能創(chuàng)造理論,研究哲學的只能叫哲學工作者?梢杂蟹▽W家、經(jīng)濟學家,但是不敢提哲學家。這是不行的。但是思想理論的創(chuàng)造要與社會生活相關聯(lián),所以第二個方面,就是要重建儒學和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我以為,當前研究方式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儒學的研究與社會生活脫離了聯(lián)系,過去儒學長時間以來變成學院里少數(shù)人慘淡經(jīng)營的事情,與社會生活沒有關聯(lián)。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教化的觀念,就和這一點有關。第三個方面,是要培養(yǎng)“以身體道”的群體。任何一個民族都要有這樣一個群體,其職責就是使一民族的教化之道有一個實存性或現(xiàn)實化的顯現(xiàn)。如國王、貴族、神職人員、民族英雄等,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的肉身性表現(xiàn)。中國過去體道的責任在士大夫階層。黑格爾在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認為國王是理念的實體化、肉身化表現(xiàn)。他甚至曾把拿破侖看做是“騎在馬上的世界精神”。騎在馬上的是一個實存的肉體,但所顯現(xiàn)的則是精神,F(xiàn)在的中國社會,就缺乏這樣一個體道的群體。這個道,這個民族的精神,沒有一種活生生的實存的體現(xiàn),這就是文化“血脈”的斷裂,F(xiàn)在很多學者都意識到這個問題,提出很多設想。比如,杜維明教授提出,要培養(yǎng)一大批公眾知識分子。張祥龍教授主張建立傳統(tǒng)文化的生態(tài)保護區(qū)。我曾經(jīng)設想把孔德成請回孔府,讓“衍圣公”繼續(xù)“衍”下去,當然他不能參政,只作為一種文化的符號存在!耙陨眢w道”這個階層未來是什么狀況,我們不可預期,但是一定要有這樣一個意識,把它培養(yǎng)起來。
這樣,我們把儒學當代形態(tài)的重建,即理論上、社會生活上的,也就是“文脈”和“血脈”這兩個層面融匯起來,我想中國未來文化的發(fā)展、儒學的發(fā)展,將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