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內主要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課程比較分析
(作者未知) 2010/8/3
(接上頁)師大從1997年試點,2004年推開六年一貫制的“4+2"模式;2005年,陜西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先后推出“4十2”模式;2006年,華東師范大學推出“4+1+2’模式,與上海市重點中學聯合培養(yǎng)本碩相連的教師。在本科后以延長2-3年的時間集中地學習教師教育課程,這是國外通常采用的專業(yè)與師范分開培養(yǎng)模式,很好地解決了專業(yè)性與師范性沖突的問題。但長達6-7年的培養(yǎng)時間,目前只適用于精英式的教育師資培養(yǎng),不太可能被用來大規(guī)模培養(yǎng)高層次中小學教師,其培養(yǎng)規(guī)模目前還不足以解決我國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優(yōu)化的大批高素質師資需求。如何解決本科階段的高素質師資培養(yǎng)問題,也是各高師院校面臨的問題。
從操作角度觀察,各校在本科階段的教師教育課程實施上,都有特別的設計。北師大因為上移重心到碩士階段,因而本科的教師教育課程主要以教師資格證課程為主,課程主要安排在晚上、周末、假期開設,選修課程開設時只計成績,不計學分。華中師大的本科階段的教師教育課程則主要以第二學位的方式修讀。這兩校的教師教育課程修讀基本不與學科專業(yè)課程沖突。
而在本科階段有豐富課程設計的學校,例如首都師大、華東師大、上海師大,則不約而同地在課時和學分設計面進行了調整。在課程學分設計面,上述學校全都設計了以1學分為單位的短課程,特別是選修課程門類較多的學校.像華東師大、首都師大,選修課程以1學分的短課程為主;同時在單列教師教育課程計劃而學生畢業(yè)修讀要求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教師教育課程雖然單列,但仍然以全部沖抵或部分沖抵的方式進人專業(yè)學分,某種程度上仍然是學科專業(yè)與教師專業(yè)混雜的模式。例如首都師大的教師教育課程共30學分,其中課程學分為20學分,10個學分必修,10個學分選修,教育實踐學分10學分,16學分占專業(yè)選修課的學分.4學分屬于通識學分;華東師范大學設計了30學分的教師教育課程,學生若選擇師范專業(yè),則教師教育課程成為專業(yè)課程,超出修讀學分要求的課程學分則抵充通識教育學分。與同一專業(yè)非師范類學生修讀課程相比,專業(yè)課程少了30學分左右。上海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課程則分別進入專業(yè)必修課、任意選修課、實踐性環(huán)節(jié)等,混雜性更為明顯。
四、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從五校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模式、內容變化、實施方式來看,各校將教師教育課程獨立化的理念都非常清晰,教師專業(yè)化的理念已經付諸實踐,并根據自身的條件創(chuàng)造不同的特色。與此同時,部分高師院校向綜合化的方向轉型,學科專業(yè)課程也有所增強。在學術性與師范性都要加強的雙重壓力下,一部分有條件的學校將師范性的學習壓力后移到研究生階段,為教師專業(yè)課程的扎實學習底得了時間。但如何在本科階段同時增強學術性與師范性,各校都未能拿出很好的案。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已經逐步縮小本科層次的師資培養(yǎng),將目標定位為高層次的精英師資培養(yǎng),教育部直屬的師范院校都有類似傾向。但對于普通高等師范院校來說,不可能都將目標定位為研究生層次的師資培養(yǎng),即使加人研究生層次的師資培養(yǎng),也是一小部分,如何切實加強本科階段的教師教育課程,協調學術性與師范性,仍是擺在普通高等師范院校面前的一個難題。目前不少省市實行了學分制收費制度,很多學校也實行完全學分制,在學分有限的情況下,某一類課程學分的增加必然帶來其他課程學分減少的結果,教師教育課程的明顯增加,.使得師范性與學術性之爭以另一種方式重新表現了出來。部屬師范院校已經走在了高端的道路上,普通師范院校如何給自己選擇一條可行的道路,這仍然是一條艱苦的道路。
|